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团结发展
——保护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侧记
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影响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和她的同事们繁忙的工作安排。这不,她刚刚参加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非遗”活动,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参加哈萨克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李季莲说:“现在新疆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
申遗带来了品牌效应
2004年,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四个进入该领域的项目。李季莲和她的同事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投身到《玛纳斯》、《维吾尔麦西热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中。目前,这两个项目已通过文化部预审。而新疆的《江格尔》、《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将在明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到随后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申报,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越来越令人瞩目。
李季莲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我国是由政府主导的,这在世界各国是没有先例的。“表明政府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这种效应从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也体现了出来。副团长达吾提·马木提介绍,自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遗后,他们的演出邀请函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年的演出是过去的两倍还多。今年10月,他们将应邀前往荷兰、比利时演出。
正是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对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保护和发扬,使得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新疆的桥梁,更是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各种歪曲、诽谤、污蔑的有力回击。
国家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就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怀与保护。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我国在1951年和1954年两次抢录了《十二木卡姆》,并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密纹唱片,由专业人员记录五线谱出版发行。
新疆各地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了维吾尔木卡姆普查、录音盒曲谱记录等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了“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会”,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系列活动或研讨会,同时举办了成果展。新疆艺术学院自1996年起,开设了木卡姆传习班,已招收三届学员。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研究中心也于2000年成立,第二年就开始招收以木卡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新疆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等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仅过去五年,国家和新疆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2500万元。从去年起,国家和新疆两级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喀什地区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吐鲁番鄯善县“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哈密市“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博湖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均已建成使用。新疆根据各民族传统艺术分布情况,将统一规划建设10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实行民间艺人就地传习、教学、培养新的传承人制度。
如今,在新疆的阿瓦提县、麦盖提县等地,刀郎舞已成为当地学生的课间操和成年人的健美操。每天早晨,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哪个民族,都喜欢跳刀郎舞。
来自乡村的艺术站在了世界顶尖舞台
在准噶尔盆地北部的福海县,年近八旬的哈孜木·阿勒曼如今已是当地“国宝级”的人物。被誉为“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的他,自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每年享受8000元的政府津贴。哈孜木·阿勒曼如今只需每日专心教授儿子学唱达斯坦就行。乡里还准备在乡中学开设达斯坦班,让他给更多的年轻人传授。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提供津贴制度,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部分。如今全国已评出13位木卡姆传承人。而新疆还有一批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享受着每年数额不等的津贴。这些来自乡村的艺术家,不仅走出了新疆,许多人还站在了世界级的舞台,向世界介绍宣传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吐鲁番盆地鄯善县鲁克沁镇文化站站长吐尔逊·司马义15岁开始学艺,是吐鲁番木卡姆的第七代传人。“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申遗成功后,好像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木卡姆了,都要求我们去演出。”吐尔逊·司马义自豪地说道。他和他的农民兄弟频繁地被请到上海、北京等地演出,甚至与世界顶尖级的艺术家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站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舞台。
“过去人们不重视木卡姆艺术,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许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我这里学习木卡姆艺术,木卡姆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一切,都是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重视我们的艺术,让我们的艺术发扬光大的结果。”吐尔逊·司马义深情地说道。(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