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民意渠道通达顺畅

时间:2008-08-17 09:4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万名藏北牧民在那曲草原上快乐地跳起锅庄舞庆奥运。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在8月16日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整套行之有效、全面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制度逐渐成熟。

  教育基本实现“普九”

  吴仕民说,我国大约699个民族区县中,已经有660多个县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已达10643万人。在坚持民族平等的一贯原则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为了让少数民族青少年更好地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措施。比如在办学方面,国家在民族地区设立了大量的各类为少数民族开办的学校,并对少数民族的学校强调了以公办和寄宿制为主,学校在教育设施、师资培养等方面也采取了多项优惠措施。同时,东部地区每年会派遣大量教师到西部支援教育活动;内地也创办了许多新疆班和西藏班,以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学方面,“两免一补”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少数民族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并且对寄宿制的学生家庭困难的给予生活补助;同时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各类升学中,给他们优待,使他们能够更多地、更好地进入到高一级的学校学习。

  据悉,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约有逾80种语言。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中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在教学中普遍实行双语教学。

  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吴仕民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已经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在1亿多的少数民族人口里,超过70%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同时,1100多个民族乡的建立也实现了对自治制度的补充。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趋于完善。

  民族自治地方和一般地方行政单位的差别就在于,民族自治地方行使相应的地方一级行政机关的权利,同时还行使自治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54年确立以来,按照自治地方的行政单位分为3个级别,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地位的自治区、相当于当时的地和省辖市一级的行政地位的自治州和相当于县的行政地位的自治县。中国现在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民意渠道通达顺畅

  中国少数民族表达意愿和要求的渠道是多样的、通达顺畅的。

  在北京地区,中央政府有很多方式、很多渠道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少数民族也有很多机会、很多渠道向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这种了解除了通常惯用的新闻报道、网络等大众媒体之外,还有许多中国特有的渠道。

  吴仕民指出,每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政治意愿的重要渠道。在这两个大会中,都有少数民族的代表。因此,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以利用每年“两会”的机会,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反映民族地区的情况。而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每年到地方去检查工作、督导视察、调查研究,也是了解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只占中国总人口的8.41%,但是,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了上述比例。

  此外,在民族地区要进行的重要的经济建设改革措施都要征求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意见。少数民族也会组织参观团到北京和其它地区考察。这些举措都有效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互动和信息交流。

分享到:
编辑:朱毅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