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烟尘的坚守——领略宝岛台湾的客家风情

时间:2007-12-22 08:4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台北12月21日电(记者赵新兵 陈键兴)岁月的沧桑,已抹去美浓河畔一袭蓝衫的客家老妇洗衣的身影;历史的变迁,已使众多的“伙房屋”变成残垣断壁。但在台湾的山间、平原,一座座“客家庄”仍在顽强地坚守着客家人的乡愿。

  记者近日从南部的高雄、屏东,到中部的嘉义,再到北部的苗栗、新竹、桃园,踏访了许多传统的客家人聚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村落、院舍、市井与庙宇之中,领略着充满魅力的客家风情。

  据史料记载,清朝中叶以后,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大规模渡海入台,依登陆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客家人选择了不同的垦荒、定居之地。目前主要分布在宝岛的南、中、北、东部4个地区。200多年中,一些客家人和其他族群混居,部分受到闽南人影响而被同化,但大部分人仍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执著,在“客家庄”默默地维系着独特而纯正的客家根脉。

  早年御敌的石围墙已经不见,而“客家庄”的布局与规模却大多没有变化,基本以寺庙为中心,向外延伸出街市及民居。客家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延续至今,在“客家庄”的各类寺庙里,不仅供奉着早期“护佑先人平安渡台”的观音、妈祖,“三山国王”、“伯公”以及“文昌君”、“关公”、“义民爷”等诸神也被广为供奉。在记者走过的每一个“客家庄”,都会看到寺庙里香火不断。重要时节,这里都要举办各种祭祀活动。

  一些新式的水泥铁皮屋取代了旧居,但仍有一座座客家人称为“伙房屋”的三合院散落在绿树掩映之中。许多“伙房屋”的正厅上方,至今仍写着堂号“颍川堂”、“陇西堂”、“清河堂”等等,这是客家人传统观念中最重要的追祖溯源的图腾,是纪念祖先的来源,更是提醒子孙不忘根本。正厅里大都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是整个家族神圣的祭祀空间。

  在高雄县美浓镇,经营客家工艺品的曾先生近年重修了自家的“伙房屋”,正厅上仍保留着家族的堂号“鲁国堂”,列祖列宗牌位旁,一副长联述说着祖辈的经历和对后世的训勉:祖籍广东嘉应州蕉岭县克勤克俭书田润渥续千秋;宗支辉人渡宝岛徙弥农惟孝惟忠诗礼兰台芳百世。曾先生说,虽然一些家人在外地居住,但重要时节仍要赶回美浓,阖家祭祖。

  曾先生说:“在台的客家人几乎都能说出自己祖先的渊源,还有许多人近年不断到大陆去寻根问祖,修祠续谱。”

  “晴耕雨读”是台湾客家人至今保留并引以为傲的传统生活境界。由于迁台时间晚于闽南人,因此岛内客家人大都在他们原本习惯的山坡、谷地、河滩垦荒耕种,现在不少年轻人到城市里打工,但众多的客家老人、妇女仍坚守在“客家庄”,种植着享誉岛内外的优质稻米和茶叶、大枣、柿子等经济作物。

  台湾的“客家庄”大都飘溢着书卷之气。据台湾学者介绍,“敬重文明”、“诗书传家”是历代客家人相传的古风。在传统的“客家庄”,大都建有专供集中焚烧字纸的“惜字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有老人自动到村中收集字纸。

  客家人的重文也体现在民间信仰上,他们特别敬拜造字的仓颉、“主管文明”的文昌帝君、对开启广东客家文风居功至伟的文学家韩愈。屏东内埔乡有一座专门祭祀韩愈的昌黎祠,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善男信女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进行祭拜。

  宝岛客家人聚居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在美浓镇,一些姓氏房门上“文魁”、“进士”的堂号仍清晰可辨。据介绍,这里几十年来曾出过数百位博士、硕士,位居台湾各乡镇之首。

  都市文明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传统的“客家庄”,客家语言、山歌、服饰等相继在强势文化的包围中式微。不过近些年随着岛内有识之士的呼吁,以及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客家文化的传承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记者在岛内看到,一些年代久远的客家“伙房屋”得到保护和维修,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和工艺制作技法得到挖掘和整理。在旅游业发展得较好的客家地区如高雄美浓、苗栗公馆、新竹北埔和桃园九坑,客家油纸伞、蓝衫等工艺品非常热销,传统的客家菜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

  台湾客家人目前有200多万人。随着社会的变迁,客家人以及他们的“客家庄”还将面临不断的冲击,但不变的是如同淡水河般永远流淌的客家血脉。

  “客家精神可以用我们铭记的一副对联来概括:‘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在屏东从事文化工作的客家人黄先生说:“我们坚守的是对祖先、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思念,是客家人不畏艰辛、奋发进取的精神。”

编辑:阳艳萍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