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何振梁看奥运:中国人振奋精神的新起点

时间:2008-08-04 08:3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3日电 何振梁看奥运:中国人振奋精神的新起点

  新华社记者 顾钱江

  中国人距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只剩下几日之遥。在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民族梦圆的时刻,更是一个民族振奋精神的新起点。

  “从此,中国人是否可以摆脱百多年来历史形成的‘我们不如人家’、缺乏自信心这样一种表现,真正像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9岁的何振梁说。

  期望:喜悦时刻,亦是轻松时刻

  盛夏时节,全世界的目光向北京奥运会赛场内聚焦,而何振梁却冒着酷暑四处奔波,宣讲奥林匹克精神。十天前的7月24日,他刚参加完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在华出版的仪式,就匆匆飞赴广东出席“奥林匹克文化中国行”活动。

  自南粤归来,何振梁依约在紧张的日程中抽出半个上午接受采访。记者面前的何振梁身着浅色外套,戴着金丝边眼镜,平静儒雅,丝毫看不出他曾在一线经历两次申奥,体验过由失败到成功的悲喜极致。

  7年前,国际奥委会在给北京的评估报告中说: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何振梁理解,对中国来说,这遗产绝不仅是物质上的,恐怕真正长期起作用的是精神遗产,这就是中国人自信心的增强。

  何振梁深信,奥运会将是一个喜悦时刻,也将是一个轻松时刻,中国人从此应如释重负,卸去自鸦片战争以来慢慢形成的“我不如人”的历史包袱,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对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更好地为世界作贡献,会起很大很大的作用。”何振梁说。

  愿望:让同胞理解奥林匹克真谛

   采访中,何振梁讲的都是体育,却又不仅仅是体育,几次强调奥运梦是中国人强国梦的一部分。他语调平静,娓娓道来,不过,在谈到中国首次申奥失败,以及数月前火炬境外传递遭破坏时,却露出少有的激动。

  “‘藏独’分子本想玷污中国的形象,玷污国际奥委会的形象,结果却是自己玷污了自己,让世界看到他们的真面目!”何振梁说。

  破坏者的行为引发了世界性的辩论。何振梁认为,这场辩论的结果,是人们都认识到奥运会是当今唯一超越意识形态和不同肤色,能够把世界青年团结在一起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是保护,还是破坏,不言而喻。

  何振梁已经推掉许多社会职务,目前仅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兼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采访就在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内的金台艺术馆主席办公室进行。楼下,有三五成群晨练的人们,不远处就是奥运会沙滩排球场。这里远离都市喧嚣,却与体育近在咫尺。

  源自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何振梁简单地解释道:体育比赛的胜负固然重要,但运动员在场上顽强拼搏,永不停留在现有层次,去追求更高目标,才是人类所以发展的根本精神。

  “我觉得中国在接触奥运会过程当中,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比较偏重于参加竞赛和夺取金牌。”何振梁说,“我想做的是,让我的同胞真正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谛。”

  他强调,奥林匹克运动绝不是要培养“竞赛机器”,而是通过体育这一载体,通过尊重规则,培养真正有高度公民意识的社会成员。

  盼望:亲手传递奥运圣火

  何振梁偌大的办公室里陈设简单,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却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毛泽东著名的咏梅词,也是办公室主人心境的写照:“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何振梁亦两次出马担任中方陈述人,可谓北京申奥成功的关键人物。成功之后,何振梁一直保持低调,“我最大的愿望已经实现,现在只想安度晚年。”他说。

  曾有美国学者问何振梁:是奥运会改变中国?还是中国改变奥运会?

  何振梁回答: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的发展会大大加快。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开放,不是由于外力的逼迫,而是出于我们自身的愿望和需要,奥运会则加快了这个过程;同时,“中国人的积极参与,必然也改变了奥运,13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参与到奥运会当中,对增进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本质,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可估量。”

  有人担心民众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损害国家形象,何振梁却乐观得多。他由衷地说,国民素质是有要提高的地方,但中华民族的本性是十分善良、十分好客的,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别人看,人家是会体会到的,“我坚决地相信这一点。”

  再过几天,何振梁就将实现自己的夙愿——作为一名火炬手,亲自传递奥林匹克圣火。1955年,何振梁经贺龙元帅亲自点将投身体育工作;算来,几天后短短几十米的火炬传递路程,何振梁已经为之奋斗了53年。

分享到:
编辑:杨云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