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7月6日文章,原题:中国的火车头 副题:小企业将国家拽出危机
原文提要:危机前,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相近,危机发生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经济继续“胜利前进”,而俄罗斯却掉头向下。主要原因之一是两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态度截然相反。
内需强盛
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一样遭受到危机的打击。中国遭遇危机的特点首先是出口大幅减少。政府对此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弥补外贸下降的损失。
政府的巨额投资能否有效,能否满足中国经济的胃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看到4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内需,而不是出口成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今中国积累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许多人还不习惯接受这种结论,他们凭借经验认为,中国是个勤俭的穷国。然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中产阶级迅速成长,城镇化的农民源源不断地充实着这支队伍。
有一点很重要。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很强。这不难理解,他们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凭证供应的物资匮乏年代,许多商品禁止买卖。如今禁令没有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中国在危机中呈现出消费热潮。
能者走运
在分析中国如何反危机时,也应当看到它的运气成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据估计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中国的工业成本大大降低。在危机中仍可保持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民流向城市,构成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很像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苏联,当时全世界经历着大萧条,而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创下新纪录。这说明处在工业化阶段的经济体能够在危机中得以发展。
对比一下俄罗斯与中国在危机中的处境有助于思考。2009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GDP同比下降了近10%,而中国却增长超过6%;俄罗斯工业产值下降14%。中国工业产值增长5%。俄罗斯只有一个指标是升的,这就是通胀,第一季度通胀率达到14%,而中国的通胀率下降0.5%。
中小企业
危机前,俄罗斯和中国的经济都在增长,但是增长动力不同。俄罗斯经济增长主要靠原材料行业的推动,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中小企业,它们的产值在 GDP中占60%的比重,这使中国的经济机制非常灵活。居民收入增加后对商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企业能够对此作出迅速反应。这使政府注入的资金变得十分有效,钱没有滞留在金融部门,而是迅速地进入市场,所有环节都开始快速运转。
多年来中国有计划地发展小企业,特别是创新企业。从改革一开始,就有大批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离开科研院所,转到孵化器工作,创立自己的企业。1991年起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了53个全国性的高新技术园区。此外,各地也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园区。现在全国孵化器已经多达436个。技术园区和孵化器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由于享有种种优惠,它们为高科技行业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科技产品的销合额从1991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的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了250倍。
孵化器在传统工业改造中起到关健作用。多数中小企业在那里创立成长的,许多企业后来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在俄罗斯,小企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要小得多,工业中的中小企业更是微不足道。但是众所周知,正是这些不大的企业能够对需求增加最先作出反应。因此俄罗斯为经济注入的大量资金无法快速地组织起有效供给。资金注入了,而工业却出现大幅下降。其结果是:俄罗斯努力推动经济,却一无所获。
注资战略
错误地选择注资金融行业的战略加深了危机。在俄罗斯资金主要注入银行和金融机构。它们倒是得救了,但资金淤塞在金融系统,没能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将主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中小企业能够得到订单,这又进一步保障了就业和工资,增加了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刺激着生产。
俄罗斯的银行把钱装在兜里,不给企业,而中国发放的贷款额相当于GDP总额。而且其中只有5%是外汇贷款,其余都是人民币贷款。俄罗斯早在危机前就主要使用外国贷款,仅2009年俄罗斯企业就需要向外国债权人支付1500亿美元。资金流往海外,这意味着,减少了同样数额的内需。
立足国内
与其他国家采取的反危机措施不同,中国立足于解决国内的紧迫问题。如今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避免社会稳定遭到破坏。这威胁主要来自失业。
另外,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坚定地奉行自己的方针,汇率政策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必须有利于本国经济。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伙伴经常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但中国坚持自己的方针不动摇。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调查,俄罗斯GDP的下降幅度超出当初的预测,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却超过预期。如今中国在世界GDP中占6%的比重,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利用危动巩固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俄罗斯的地位显然在下降。中国影响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选择了全面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战略。(作者弗拉基米尔-古尔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