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纽约时报:火热的中国高考

时间:2009-06-17 15:45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6月12日文章:火热的中国高考 记者:沙龙·拉弗兰涅(SHARON LaFRANIERE)

  中国天津——去年,刘其超(音)全心投入了唯一的一件事:高考。他每天学习14到16个小时,每三周休息一天,为决定一千多万考生命运的高考做准备。

  上周日早晨出发去考场之前,他依然随身带着书,在午休时温习资料,依然在周日晚上用功,准备周一进行的第二天考试。

  “我想看到最后一分钟,”他说,“我非常想考好。”

  中国或许正以令人晕眩的速度变化着,但是高考的模式却一如往常。中国人将其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中国高考有些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考试长度比后者多出两倍以上。四个小时的考试每年只有一次,也是所有中国大专院校录取的唯一依据。大约五分之三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大学。

  高考家庭用一切办法确保孩子取得高分。在四川,有学生在医院学习,希望借助吸氧提高注意力。富裕的家长则许诺:考上名校就有重奖,比如宴会,十万元人民币或更多的奖金等。

  “我爸甚至答应我,如果考上南开大学这样的学校,就送一辆奥迪给我,”一名17岁的北京女考生说。

  考场之外,父母连续几个小时地守候,像丈夫等待妻子分娩一样紧张。迟到则近乎灾难。2007年一名学生迟到了四分钟,被拒绝进入考场,她和她母亲甚至向监考老师下跪请求允许考试。

  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去年,几个父母在孩子的耳朵里放入微型耳机,说服一名老师将答案传真给他们,再通过耳机传给考场内的孩子。去年的高考中共发现了2645名作弊者。

  有批评指出,高考反映了教育体制的缺陷,过于强调应试能力,而对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关注不够。教育界人士也说,这种考试对农村学生不利。同时,一味强调招生数量,也牺牲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尽管今年报名人数七年以来首次小幅下降,但相比2002年,还是多出了五百多万考生。

  中国目前拥有1900所大专院校,比2000年的数字几乎翻了一倍。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近1900万,比十年前翻了六倍。

  刘其超可能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其父刘杰(音)称,“我们那时候没有很多大学。”他1980年高中毕业,现在的工作是销售纺织机。刘其超有望考入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

  但去年,他第一次高考的成绩让全家人都很失望。

  考试前一晚,他久久不能入睡。“去年考试的时候非常紧张,脑袋几乎空白,”他说。结果他考了432分,连二本也没能上。

  那之后,沉默在这个家庭延续了好几天。“我妈非常生气,”他说,“这么多年把你养大,帮你洗衣做饭,你就考这么个分数。”

  “我哭了半个月,”刘说。

  后来,全家人通过一个新计划:刘其超参加军事化管理的复读学校,一年之后再考。

  尽管复读一年的费用要38500元,比很多中国家庭的年均收入都高,刘其超却不乏同行者。

  他的同学李亦然(音)估计,他们学校超过四分之一的高三学生都是复读生。

  李说,学校的管理非常严格。有次她的手机在教室响起,老师直接就把她的手机仍在暖气片上。

  大多数同学回家复习后,刘其超和李亦然还坚守在教室,度过了最后一周。李的早餐是很多考生都很喜欢的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寓意着100分。

  周一考试结束之后几小时,他们就从当地教育局拿到了答案,在老师的帮助下估分。

  刘其超估计自己的分数大约能比去年高100分。但他还是不放心,不知道今年能不能上一本的分数线。李亦然则估计自己的分数足够上一所二本院校。

  星期三晚上,两个学生都知道了所在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刘其超的估分刚好超过一本线,李亦然则比二本线高五分。

  考试之前,李亦然的叔叔告诫她这是她最后一次考大学的机会了。他说,就算下跪,家里人也不会让她再考一次了。

  但是已经历过两次高考的李亦然却早有答案:“行啦。就算我妈给我下跪,我也不会再考一次了。”(编译:朱颖)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