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学研究没有全球化
在全球化声浪中,中国学研究的全球化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中国问题专家是否共享北京奥运倡导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还是同床异梦?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沈大伟教授,昨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表示,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国已同世界连接在一起,在国际和区域问题研究方面也取得很大发展,但“中国了解世界要比世界了解中国多得多”。
沈大伟因此认为,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任重道远,应成为“美国所称为的‘公共知识分子’”,突破自身的专业研究领域,让社会精英和公众也参与其中。
“我们不能允许知识贫乏的观察人员或者那些对中国怀有敌意的人,在我们国家主导话语权和政府政策”。
呼吁中国学学者尽全能教育民众和政府官员之际,沈大伟也感受到中国学研究没有真正的全球化。他说,有关研究集中于北美、西欧、北欧、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北亚和印度,但在东南亚(除了新加坡和越南),中国问题专家基本不存在。
此外,几乎没什么人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地方还包括中亚、西亚、海湾国家、中东(开罗例外)、南非之外的非洲、中欧、拉丁美洲和中美洲。
近日到阿根廷、巴西和智利考察让沈大伟大吃一惊,他说:“当中国官员与他们的拉丁同行会晤时,中方必须为双方提供翻译。像巴西、阿根廷和秘鲁这样重要的大国,怎么可以没有中国问题专家呢?”
沈大伟也注意到,即使有相关研究的地方,能力也参差不齐。他认为,没正视中国学研究的地方需要在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否则的话,未来他们与中国打交道时会缺乏准备”。(作者何惜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