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论坛报》8月18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北京的奥运村树立了一个高标准”,文章摘要如下。
在一个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人眼中,本届奥运会的运动员村似乎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尤其是与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比赛场馆相比。
运动员村里基本上都是6层的公寓楼,灰褐色的砖墙,镶着白色的边。但是,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却对这里很满意。他们说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做得很好,从像家一样的公寓套房到相当可口的食物都很令人满意,而往返的公交系统在最初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后也运转得很顺利。
记者是在一个凉爽多云的下午采访村里的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时听到这些评论的。对这里表示赞许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澳大利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毛里求斯、突尼斯和美国,他们提供的视角可以为芝加哥提供一些帮助。芝加哥正在为申办2016年奥运会调整奥运村内的设施。
克罗地亚篮球队教练卢卡·米兰诺维奇说:“从我们听到的反应来看,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奥运村。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宿舍。”
奥运村的房间窗户很大,阳台比较小,如果不是阳台上挂着各国国旗,这个社区与郊区的其它住宅区完全可以融为一体。
在“国际区”,运动员可以喝咖啡、吃饭、办一些杂事,或者上网聊天。这里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临时建筑,灰白色的墙面。这里有一点军事基地的感觉。
尽管如此,乔赛亚仍然喜欢这里的许多小特色,从淋浴的花洒到浴室内漂亮的瓷砖,再到每张床都有的便于身材高大的运动员休息的拉长装置。
竞走运动员卢克·亚当斯和哈特姆·古拉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和突尼斯。他们说,这里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让运动员安安静静地睡个好觉。
亚当斯还很喜欢的一点就是,公寓内有电视,对所有赛事进行实况转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拉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住在临时区内的一个小房间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视。
亚当斯说,除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如果再能上网就更好了。他说,在他居住的房间内不能无线上网,而到可以上网的休息室上网有时因为人多还需要等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