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8月13日文章,原题:来自奥运组织者的“三多”
北京奥运会汇集了全球数亿人的眼球,其中包括到了北京、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过万名注册了的、和没有注册的记者。
一万多双有经验、富有批判精神的眼睛在观察着每一个组织环节,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找寻新闻。
第一首推资讯多了。首次到北京的记者需要地方资讯,不是体育记者出身的人需要个别项目的背景资讯,比赛举行时的即时赛果、运动员讲话、赛事安排最新调动等等。
从开幕当天晚上开始,到11日晚上,笔者就在场内收到77页纸张。有的资料详尽,有的只是两行的通知:某某赛事从A场转到B场等等。这还没有算报到时和在开幕式上收到的六大本资料。
北京奥运会的电子讯息系统可以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网球场上的每一分的变化,裁判员在控制台上一按数字锁,数以百计的显示器上马上就能接收到。记者不在场上,即时资讯也漏不了。如果没有这些遍布所用场所的电子资讯平台,笔者收到的简讯可能就会上千张了。
对于伦敦奥组委来说,能不能使资讯更加个人化、无纸化,可能是能否在北京奥运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指标之一。
第二位的是班车多。上百辆大客车以主媒体中心(MPC)为轴心,辐射到所有赛场,包括北京市以外的邻近赛场,和记者们居住的酒店和媒体村、机场。曾在北京生活、工作过多年的笔者,首次在中国首都体验到了"出行易"。当然,这可能是以北京市民出行难为代价的。北京市区主要干道都划出了奥运专用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客车在等候时都让机器继续开着,耗费不少能源。如果把车停在固定或临时搭建的通风有盖候车场,车不行走时可能就不用开空调了。
第三要数食物饮料供应多了.每个场馆的媒体休息室都供应免费的矿物质水、茶、咖啡以及水果和小点,直至当天的赛时结束。
媒体村的早餐不但丰富,还供应到下午二时。记者们不但在那里吃,还可以带走。笔者就看到有记者把昨天带走,但吃不完的食物倒掉,再装上新鲜的作为新一天的口粮。服务太好了,不期然就会出现资源的浪费。要取得平衡不易,每一个人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