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世界报》5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儿童不喝粥而改吃汉堡
中国的经济腾飞急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父母那辈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冰箱、电磁炉,牛奶和肉都属于奢侈品,而如今父母带着孩子去麦当劳是家常便饭。
过去20年间,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5亿城市居民中的大多数生活富足,而且国际化程度很高。人均肉产品的消费量比1980年翻了三番,奶产品消费量比1990年翻了四番,达到2007年人均消费25公斤,但这个数字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在鲜奶制品市场上可以自给自足,但仍需进口高品质奶制品,主要是奶粉和婴儿奶制品。
1亿独生子女的父母并不在乎价格。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崇尚消费并且西化很严重。
美琪3月25日满周岁。父亲李(音)是一家工厂的木匠,母亲佩佩(音)和父亲决定带着美琪到麦当劳庆祝周岁生日。庆祝活动需要花费34元,这对一个只有父亲工作、月工资仅有130欧元左右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
美琪的祖父母不得不帮助他们摆脱财政困境,53的祖母小李(音)是家政服务员,她的丈夫是国有自行车厂的退休工人,他们每月有360欧元的收入。美琪仅仅享受了100天的母乳喂养,就开始喝多美滋奶粉。每盒奶粉售价为70元(6欧元),小美琪两天就能喝完一盒。
像中国其他家庭一样,父母也只给美琪用尿不湿,42片装的尿不湿售价为80元。奶粉、尿不湿、婴儿护肤霜和洗浴用品几乎用去父亲的全部月收入。祖父母不得不支付其他生活费用。
祖母小李1981年生育女儿佩佩时用的都是尿布,奶粉定量配给,每天她可以凭票领取0.25升牛奶,因此小李不得不给佩佩喂粥。“那会儿什么东西都不扔,全都有用。”小李说道。(邵京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