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5月号文章,原题:走进龙
我的学生在薄如洋葱皮的劣质纸上写英语作文。一个取英文名亨特的年轻人这样写道:“我父母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们对我说他们吃过树皮、草根。”我的学生重视忍耐和勤劳的品质,他们喜欢写自己的家人。国家大事经常令他们困惑。“我是中国人,但我感到很难看清我们国家”,一名叫艾伦的女学生写道。
她的老师跟她有同样感受。1996年,我作为和平队志愿者被派往中国,那是我第一次生活在那个国家。我惟一能肯定的是那里注定会发生变化。香港仍属于英国;中国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不久前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在长江上,中国正在修筑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大坝。我前去任教的地方是一个叫涪陵的小城市。我从教室里能清楚看到长江,每一次看到它我都会忍不住想,这条奔腾的河流究竟会怎样变成湖泊。
在和平队工作结束后,我选择继续呆在中国从事写作,最终在那里度过了十多年光阴。这期间,我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香港回归以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等等。但是,这些事件之所以最不寻常,恰恰在于它们对普通中国人影响之微。这有别于20世纪的叙事:在义和团运动席卷北京的1900年以后,中国每十年就会经历至少一场政治大动荡。
中国人对这段痛苦历史的认识或许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为何会变得不一样。它是现代中国首次没有经历大动荡的十年,现在到了21世纪仍是一片和平景象。这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来,中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平均增长率发展,脱离贫困的中国人要比任何其他国家、任何其他时代都要多。中国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城市化的所在地。中国的主要战略是释放民众的能量。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可以自由经商、找工作、搬迁新居。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政治动荡之后,普通中国人的点滴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
多年来,我一直与我的100多名学生保持联络。昔日劣质的“洋葱皮”纸不见了;他们如今都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联系。不久前,我向我的学生发出了一份简短问卷,了解他们的生活有何变化。他们的回复来自从浙江到西藏的全国各地。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物质生活已显著不同。一个名叫罗杰的学生写道:“1998年毕业时,我对妈妈说,如果月入600元,我就心满意足了。那时我一个月只有400元,现在我一个月有1700元左右。”当我问他们最重要的财产时,70%的人表示他们买了房子。他们对未来仍然乐观。我要他们用从1到10的数字(10为最佳)评价自己对将来的看法,最后得到的平均数是6.5。(作者彼得·赫斯勒,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