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19日发表文章,题目是“西方能够在奥运会政治中赢得什么?”作者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文章摘要如下。
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在英国伦敦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非常出色,英国期待北京奥运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奥运会。米利班德将于23日启程前往中国进行访问。 新华社记者谢秀栋摄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西方社会的奥运会政治也开始处于一个全面动员状态。从社会名人到国会议员到政府部长们好像都做好了要对中国施加全面压力的准备。
现在离奥运会不到半年时间,在西方各国,奥运会精神看不到,但奥运会的政治味道已经非常浓厚。每天留意媒体报道的人会得到一个错觉,不知道今年的奥运会到底是一个体育盛会还是政治盛会?
漫画:抵制斯皮尔伯格显得太小气。(来源:《国际先驱导报》邱炯)
中国变革不会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外在世界全面交往。奥运会是个难得的机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再进一步开放,和世界的进一步整合。即使在政治上,中国也是希望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的形象。
但所有这些似乎不能让西方满意。实际上,不管中国做什么,西方总会有人不满意。
尽管奥运会政治不可避免,但体育本身必须是主体。如果政治成了主体,那么奥运会的存在就没有什么必要了。但是在西方的自以为代表着至高无上道德价值的人眼中,奥运会不再是体育,而是政治,或者说体育只是要达到他们想像中的政治目标的手段而已。
但是,这些人忘记了回答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西方能够从奥运会政治中赢得什么?
如果作些理性的分析,实际上不难看出,即使在政治领域,西方要把奥运会政治化的势力只会失去很多,而不会得到他们所希望的任何政治价值。
先说内政。不仅西方人希望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本身也在寻求政治变革,只不过是中国的政治变革没有也不会朝着西方一些人所希望的方向和模式进行。中国政治正在发生变化,但变化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或者其它的外在压力,而是在回应内部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
2月17日,工人们在国家体育场内清洁座椅。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8万个固定座椅于1月底安装完工,这意味着国家体育场建设工程已接近尾声。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中国努力寻求更为切实可行的外交路线
在外交方面,西方如果不断把奥运会政治化,最终必然成为输家。西方现在紧盯的问题是缅甸和苏丹达尔富尔。西方不断要求中国对这些国家施加压力。在对中国的关系上,西方的最高理想一直是想用西方的价值改造中国。
中国不想再去重复西方一而再、再而三对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对西方不友好国家所实行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干预政策。历史证明这些干预已经破产,并且中国本身数次成为西方制裁的受害者。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随着本身的快速崛起,正在努力寻求一条更为切实可行的新的外交路线。中国一直奉行“不干预政策”,但“不干预”并不是说中国毫无打算用更有效的方式来影响对方。
这是一种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对对方产生的影响。在朝鲜问题上,在缅甸问题上,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都在努力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并产生了很显然的效果。
“中国模式”对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
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说,中国的内政外交实践已经逐渐促使被人们所称的“中国模式”的形成。尽管这种模式还处于形成过程中,但已经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西方在二战后也在这些国家竭力推行西方式民主政体。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国家又怎么样了呢?民主政治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在很多国家还要加上无止境的种族冲突。
冷战结束后,西方在援助上要附加很多的“软体价值”。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模式”似乎对这些国家具有了莫大的吸引力。
在奥运会问题上,西方一些人冷战式的思维在客观上只能促成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更进一步的接触、接近,甚至整合。
对西方一些势力把奥运会政治化的企图,中国的沉着应对并不困难。中国当然应该听取任何人包括西方国家的善意批评,努力把奥运会这个体育盛事办好。恶意言语甚至行为不可避免,但成为不了奥运会的主轴。在政治化乌云笼罩下,把奥运会这个体育盛事办好更能促成中国在国际社会软实力的提高。 (编辑:刘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