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4日文章】题:人才专政(作者:戴维·布鲁克斯)
设想你出生在中国:你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宠爱。他们向你灌输儒家思想,尤其是等级和勤奋的价值观。他们送你去上学。你被中国激进的人力资本政策塑造成形。
你很快明白:当今中国是一个痴迷于人才的社会,中国的统治精英按照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选秀的方式招募人才——严格、无情,完全是精英的方式。
随着你在学校逐渐长大,你会发现要进入精英大学,你需要在高三那年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一流成绩。中国学生参加类似的考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考试不会奖励所有的智力技巧。它们奖励勤奋读书和死记硬背的能力。
每年大约有900万学生参加考试。排在最前面的1%将进入精英大学,其他人最多只有上二流学校。这些不幸的人将发现,尽管他们的就业前景不会总是受阻,但成功的可能性减小。
但你成功了。你以一流的考试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你把教授当上帝,你知道如果成绩好,就可以入党。你知道在中国除了繁荣没有别的政治哲学。
毕业后,你能够在一家美国跨国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学习资本主义技能,然后回来成为企业家。但你决定进入政府部门,那里风险较低,而且你可以(暗地里)变得富有并为国家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选择无关紧要。无论你从商或从政,你都是同一个公司官僚机构的成员。在西方,政府与商界精英之间的关系紧张。但在中国,这些精英是同一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为共同致富而相互合作。
当你跟美国人交谈时,你发现他们对中国共产主义有各种奇怪的想法。你试图告诉他们中国不再是那样的国家了。它有另外一种制度:精英家长制。你告诉美国朋友,这是一个喜好人才的政府。它管理社会的方式就像一位英明的父亲管理家庭。
这个精英官僚机构吸收了与之竞争的权力基础。人们一度以为经济增长会造就独立的中产阶级,但如今,社会的富裕阶层显然已被国家/企业的权力机构所同化。他们满足于经济自由和各种机会。
这个公司官僚机构并没有停滞不前。它的成员敏锐地承认中国的弱点,并迅速拥抱现代化改革(只要改革不挑战政策秩序)。最重要的是,你认为精英家长制带来了好处。中国现在欣欣向荣。
你为这个公司官僚机构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希望它领导中国下一阶段的现代化——从制造业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但在私下里你心怀疑虑:不管其成员多么优秀,一个组织管理严密、依靠死记硬背的精英阶层很可能根本无法管理一个灵活、创新的信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