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钓鱼岛被热议,应感谢互联网

2012年10月19日 15:00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2012年由日本对非法窃占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实施“国有化”闹剧引起的钓鱼岛问题,具有与以往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是一次同时在网下与网上两个彼此嵌套又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展开的、兼具国内和国际属性的特殊事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多数大陆普通民众,只是对钓鱼岛问题进行“远距离关注”,但得益于网络空间的形成,特别是得益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扩展,2012年的钓鱼岛问题,成了一次全民围观下的外交事件,而中国的网民结构,又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其特征。

  截至2012年6月,56.8%的中国网民年龄不足30岁,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数的21.6%,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的占78.4%,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在所有网民群体中升幅较为显著,占到37.5%;从收入水平来看,74%的网民月收入低于3000元,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仅占9.9%。

  从借助网络平台传达的各种信息,以及所造成的各种后果来看,网络平台发挥了以下三种主要的作用:

  第一,作为交流信息、资料的学习平台,网络梯度推进与钓鱼岛相关史实、档案资料以及理论背景的普及教育进程。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发展与演进,涉及中国古代与藩属国的关系、中日自甲午战争以来的种种纠葛、二战后期至今美国谋划亚太战略的种种方案、与争端解决相关的各种国际基础概念与裁决依据、海量历史史料的真伪鉴别。网络平台为这些资料的传播提供了天然平台,但也对网民的学习能力提出巨大考验。

  第二,作为各种不同观点、主张、论述彼此竞争的广场,提供了形式与程序上相对平等的人人参与的平台。微博、贴吧、论坛、博客构建的综合平台,网络提供了“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综合参与体系。这种讨论主要通过“打字”而非“说话”实现,一定程度上“言说”和“行动”彼此结合,带来了更大的满足感。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