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分析称日外交或更趋僵硬 中日关系面临更大困难

2012年10月09日 15:5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转发 打印

  9月下旬堪称是预测日本未来内政、外交走向的重要时期。民主、自民两大党相继迎来党首选举。9月21日民主党党首人选尘埃落定,野田连任,这个结果并没有引起日本舆论过多的关注,一是因为选前大家已经知道野田将以很大的优势胜选;二是因为大家似乎都认为野田的首相生涯难以持久。与之相比,自民党总裁选举却引起了日本舆论甚至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这不仅因为有5人参选,其中石破茂、石原伸晃、安倍晋三三人势均力敌,难分胜负,最重要的是在下届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很有可能夺回执政权,而现在的总裁,或许就是未来的首相。经过两轮激烈的搏杀,第一轮中领先的前防卫相石破茂,在只有众参两院议员参加的第二轮决选投票中,惜败前首相安倍晋三。而安倍晋三,也就成为1955年该党成立以来唯一两次当选总裁的政治家。

  民主党1996年创党之初,成员中有许多原左翼的社会党议员,所以那时的民主党甚至被视为中左政党。自民党也是如此,1955年至1993年之所以能长期执政,一大法宝就是如欧美两党政治中保守、自由两翼政党轮流执政那样,党内保守、温和自由派轮流执政,将朝野竞争转化为党内竞争。

  但是,现在民主党左翼越来越弱,此次党首选举中代表原社会党派系出战的赤松广隆几乎完全被边缘化。民主党在政策上越来越像自民党,与原初的民主党简直判若两党,该党的主流政治家中或许只有冈田克也算不上保守派。而在自民党中,就几乎再也找不到不保守的政治明星。日本《每日新闻》称,2009年自民党失去政权后,这个党的氛围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那就是强硬派占据绝对优势,自由温和派在老一代如野中广务、加藤纮一、福田康夫等相继隐退、边缘化之后已经难觅继承者。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石破茂、安倍晋三、石原伸晃、町村信孝、林芳正这五名自民党总裁选候选人中,唯一具有一点自由派色彩的,居然是石原慎太郎的长子石原伸晃。

  这实际上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冷战后,基于对战争的反省、要求彻底改造日本的传统左翼,其群众基础随着经历战争一代的逐渐消亡,影响力越来越弱。而那些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因日本教育的偏颇对侵略战争缺乏深刻的认识,却颇能认同日本要获取国际地位就需要摆脱限制、增强实力的观点。主张和平主义的左翼与主张稳健外交的温和派越来越不吃香,而主张增强日本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政治家越来越有人气。

  日本《东京新闻》在两大党党首选前,曾将双方9名候选人用坐标轴进行了政治倾向的排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野田与自民党的5位候选人无论是在内政社会还是外交安保领域,都处于保守这一象限的顶端,也就是说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必定是由保守派执政。日本政客对中韩等亚洲邻国的“强硬”,一般体现在历史问题与领土安全两个方面。自民党内不少的强硬派政治家,在这两方面都强硬,安倍是“双料强硬”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两党党首选举的态势与野田、安倍的当选,意味着未来中日关系要想恢复稳定局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首先,两党对华政策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异,在钓鱼岛问题上,自民党并没有批评野田的“国有化”本身,甚至认为在“国有化”之后对华应该有更强硬的举动。当年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民主党曾是坚决的反对派,民主党与自民党内主张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一起对小泉的错误行径给予牵制,并促使安倍在继任首相之后首访中韩,并放弃在担任首相期间去靖国神社参拜。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是民主党继续执政还是自民党取而代之,这种牵制力量已不复存在,因此,要扭转目前的情势有着较大的难度。

  其次,历史问题存在全面“复苏”的危险。在中国的压力下,2006年安倍接任首相后,在历史问题上采取了部分“冷冻”的做法,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但是在“慰安妇”、修改《教育基本法》等问题上,安倍却非常积极,一度造成与美、韩、中关系紧张。而在此次竞选过程中,安倍称“在担任首相期间没能参拜感到非常遗憾”,因此他如果再任首相,或许会重新挑起参拜问题。在民主党内,除了野田等少数政治家之外,大部分人对历史问题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安倍成为首相,而野田还是民主党党首,或许会对安倍可能的参拜采取与以前民主党不一样的态度。

  第三,日本外交之路可能越走越窄。这两次党首选举,可以看得到,野田和五位自民党总裁候选人都走的是“民粹路线”,为了争取作为自民党最重要的支持团体之一农协的支持,五位候选人都反对日本加入TPP,而在钓鱼岛问题上,野田和自民党的候选人们,除了石原伸晃的观点还显得稍微理性一点之外,其他的自民党候选人几乎都是在比赛谁最强硬。两党的党首选举,受到压力团体、保守民意的制约,候选人为了选胜,基本上就是在迎合民意。因此日本外交未来可能会变得更为僵硬,更加缺少变化。(霍建岗)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