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经济形势高低起伏的过程中,“咸”和“淡”的学派之争曾是20世纪经济学界的主旋律之一。而在当前欧债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一大威胁的情况下,这一学派之争又有了升温之势。
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里,众多经济学家推崇以大政府为主要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可谓是美国咸水派的代表人物;而在五大湖区,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则盛产主张小政府、低税收等理念的经济学家,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都曾执教于芝大,可谓是淡水派的领袖。
迁延不治的欧债危机和波折反复的美国经济复苏正在将这一主旋律带入21世纪,两大阵营之间今天仍然延续着针尖对麦芒的交锋态势,随着希腊危机的深化,希腊的去与留、欧洲的分与合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咸”“淡”之争也随之走向关键节点。
从奥朗德擎着增长契约大旗入主爱丽舍宫,到八国集团峰会将“促增长和保就业”放在《戴维营宣言》的首句,再到克鲁格曼抨击缩减开支的共和党人将美国带入了“共和党经济”时代,都反映出大西洋两岸的咸水派分贝增加。
与此同时,从德国籍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斯塔克反对过度使用货币政策救市而辞职,到八国集团戴维营峰会开幕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冷脸面对东道主美国总统奥巴马,到主张削减预算、限制工会谈判权的美国威斯康星州州长斯科特·沃克挺过选民的“罢免”投票,再到“泰勒曲线”的提出者约翰·泰勒批评不可预测的大政府政策是美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肇因,都表明淡水派依然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