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等国的强烈反对下,欧盟2月7日终于在强行征收航空碳税问题上“服软”。欧盟气候行动司司长德贝克当天称,建议“有条件地暂停”航空碳税新法案的部分内容,前提是未来建立的全球气候保护体系都应胜过目前仅适用于欧盟的体系。此话表明,欧盟与中、美等国之间的碳税之争进入中场休息状态。
其实,欧盟挑起的碳税之争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11月19日,欧盟就通过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碳排放量都受到限制,超出部分必须掏钱购买。
尽管打着减排幌子,但欧盟此举更像是在变相收取“买路钱”。按照规定,凡是飞往欧盟的飞机,都要收取全程费用。例如,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或中国的航班飞往欧盟,大部分行程都不在欧盟境内,减排费用却都要交给欧盟。业内人士估计,这项税收到2020年可为欧盟带来260亿美元收入。考虑到其他国家为减少碳排放量会购买新型的欧洲飞机,欧盟增加的收入将远远超过这一数目。此外,因垄断了碳排放交易体系,随着欧盟外国家对碳排放配额需求的增加,欧盟自然又会趁机抬价揽钱。
欧盟此举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即为欧洲航空业消解竞争压力。欧盟国家航空业已非常成熟,按照过往排放量分配免费排放配额,意味着欧盟航空业可最大限度享有免费配额的益处。发展中国家航空业起步较晚,如果要发展,就要交纳高额碳排放税,明显有失公平。据测算,未来8年内全球航空业将额外支付238亿美元(约合1540亿元人民币)的航空碳税。中国航空业未来9年将多支出176亿元人民币。这一税费若由乘客负担,以北京至布鲁塞尔航班为例,每位乘客将多花200多元人民币。
对于欧盟来说,更大的好处还在于,可借机顺势占领应对气候变化的道义制高地,并凭借技术、机制先发优势强化欧洲对全球未来绿色发展的话语权。在目前全球近1500亿美元规模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欧盟的份额就占据了三分之二。如果欧盟成功将航空业纳入碳排放交易机制,也会将越来越多的行业纳入这一机制。由此,此举将会与美国此前一直试图实施的“碳关税”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除民航业发展受抑制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排挤。
尽管距其规定的明年4月航空碳税“算账”还有一段时间,但如果欧盟一意孤行,就很难避免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并导致贸易战,最终伤及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航运业和航空乘客。(赵海建 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