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间的友好交往尽管源远流长,但自1950年建交以来的历史却也历经了艰难与曲折。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则成为中国全球第十大、南亚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建交60周年之际,双方互设“中国年”“印度年”以做纪念。2011年,双方更设立“中印交流年”,各邀对方500名青年互访,以期通过青年间的交流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苏杰生(S.JAISHANKAR),印度驻华大使,国际关系学博士,自2009年8月上任至今,足迹已遍布中国大江南北,与中国高层、民间互动频繁。在2011年中印交流年即将结束之际,本报记者就中印关系问题专访了苏杰生大使。
记者:去年12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访印期间与贵国辛格总理共同宣布今年为中印交流年。这一年快过去了,您如何评价一年来双方的交流情况?您认为收获大吗?
苏杰生:毫无疑问,这是非常积极而富有成果的一年。在政治层面,印度参加了在中国三亚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会议取得重要成果。军事交流方面,印度军事代表团成功访华,西藏军区政委成功率团访印;特别是12月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和印度国防秘书夏尔马成功进行了年度国防对话。经济领域,我们开启了由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印度计划委员会的部长们牵头的战略经济对话。在民众交流流域,印度组织了由500名青年组成的访华团来华访问,成为民间交流的一个亮点。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一年的收获感到满意。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继续扩大印中交流的层次和范围,目前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记者:中印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稳定、友好的关系,各种往来非常频繁。如果满分是100分,您愿意给今天的中印关系打多少分?为什么?
苏杰生:给一个具体的分数很难。这么说吧,现在印中关系的分数比它应该得到、能够得到的分数低了大约15到20分。为什么?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互信,更平衡的双边贸易,还有更畅通的双边交流与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当然,我也很乐意指出,在刚刚过去的这10年里,这个分数可能已经提高了整整20分。印中之间的各种协定,有超过60%是在这10年里签署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更高的分数呢?因为如果不努力,我们就不能充分开发我们今天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共识。我们应该清楚地记得,印中两个大国都是在18、19世纪开始衰落,又均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现代国家重新兴起,两国的兴盛与衰落是有联系的。所以说,为了今天印中两国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一个更牢固的双边关系,这种关系应该超越国家政治,彼此应该更加理解对方的利益关切。我们两国都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亚洲。
记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走低,而2011年的中印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700亿美元,比去年的617亿美元增长了80多亿美元。您怎么看这个增长?
苏杰生:增长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增长是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关键时刻取得的。所以,如果世界经济更好的话,我们的增长肯定还会更多。印中贸易有个2015年实现1000亿的目标,对此我有信心。但是,我很担心印度的贸易逆差太大。现在是印度从中国买的多,而中国从印度买的少,所以目前我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两国有更平衡的贸易关系。
记者:随着经济贸易将两国距离拉得更近,有人担心,一些像边界问题、双方互信等问题会阻碍这种友好关系的进程。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苏杰生:我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接触,多交流。人们不了解的时候才互不信任。要让两个国家的人民更好地了解对方,没有比加强沟通和交流更好的办法了。缺乏互信与互不了解是我们两国面临的真正挑战,它们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如果你要我“给出一个最直接的解决办法”,我的办法就是“增进每一个领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