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华盛顿在一系列问题上的表现再次突显了中美关系的复杂一面。中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战术性的?两国互视的眼光是否发生了变化?本报约请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就此展开对话。视角各异,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一点却是共识: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
警惕误判与偏执冲击中美关系大局
对话者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赵可金(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侃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资深研究员兼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沈大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西格尔亚洲研究中心中国项目主任)
夏伟(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
加藤千洋(日本同志社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对话比对抗好
杨洁勉:看待中美矛盾与摩擦,首先需识别其性质,重视两国的结构性差异和原则性分歧,区分具体和战术性问题,重在增加双方战略共识和利益交汇点。其次,要识别源头和发展方向。如有些经贸摩擦源于美国国内政治周期,将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加强而缓解。第三,应对中美具体矛盾与摩擦还要化整为零,分步解决。最后,还要防止某些突发事件的长期化,当前要特别警惕美国在黄海和南海问题上的具体部署发展成中美战略性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