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8日 美国4月份就业岗位减幅缩小但失业率继续上升 5月8日,在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设立的择业信息中心内,求职者通过网络浏览就业信心、填写求职简历。当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岗位4月份减少53.9万个,是过去6个月来的最小幅度,但失业率从3月份的8.5%升至8.9%,为1983年年底以来的最高点。 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人纷纷寻求政府援助,很多人还是生平第一次这样做。不过地域差别、制度缺陷、多头管理、官僚主义等问题将大批需要帮助的人望洋兴叹。
《纽约时报》说,现在美国的情况是:不幸的境地与晦涩的规定撞到一起。
地域差别大
《纽约时报》10日报道,经过逐州调查后发现,各州在6项政府社会救助项目执行情况上差别不小。
在加利福尼亚州,具备领取食品券资格的人中,只有50%得到这项援助。相比之下,密苏里州发放比例达98%。南达科他州19%的失业者领到失业救济金,而在爱达荷州,这一比例是67%。
如果一名失业者在银行里存入2000美元遣散费,他可以在南卡罗来纳州申领食品券,同样情况在北卡罗来纳州却行不通。
在一些工会势力强大的州,比如新泽西、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星,失业救济金发放的覆盖范围会更大一些。
不仅政策执行范围存在差异,同一项目中的具体规定也相去甚远。比如夏威夷规定失业救济金为每周平均416美元,而密西西比州则是190美元。
调查发现,一个州可能在某一项计划执行情况上能挤进前10名,但在另一个项目上却可排名最后10位。像这样的州有15个。
哈佛大学政治学学者西达·斯科奇波尔说:“这套为帮助困境中的美国人而设的制度很不完善,让每一个人都看不懂。”
政策问题多
报道认为,政策制订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个援助项目中的某些规定到了另一个项目里就失效,甚至同一项目中存在相互抵触的规定。
康涅狄格州的埃丽卡·涅韦斯原本依靠福利金生活。后来她找到一份每小时挣8美元的工作。政府在过渡期内继续发给她福利金,还提供育儿补助。不过,当涅韦斯失去工作后,虽然能领失业救济金,但数目只有工作收入的一半,而且连福利金和育儿补助也没了。
“差不多可以说,失业就失去了一切,”涅韦斯说。
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朱厄尔·弗伦希—阿伦也遇到倒霉情况。作为一名35岁的高危孕妇,她辞去年收入4万美元的工作,准备靠失业救济金安心生孩子。但她的申请被拒。根据本州法律,她是主动辞职,所以不能领取失业救济金。弗伦希—阿伦随后找到一份工作,但收入低很多,而且不久又失业。
虽然州政府给了她第二次机会申领失业救济金,却再次认定她没有资格,理由是第二份工作收入比第一次失业后可能拿到的救济金少。
再次被拒两天后,她生下一个体重不到1公斤的早产儿。
弗伦希—阿伦叹息道,如果有失业救济,自己就不会早产。“当你没有足够收入时,会受到难以想象的压力。”
执行差错盛
密西西比州的贝弗利·约翰逊因为官僚主义吃了苦头。约翰逊现年60岁,原本在科希丘什科县一所圣经学校担任图书管理员。失业后,由于学校免交失业税,所以她无法领取失业救济金。
当约翰逊希望得到食品券时,却被告知,由于她参加了个人退休账户计划,且户头中的金额超过3000美元,所以不能领取食品券。官员对她说,如果她参加的是401(K)退休金计划则可能有资格。
约翰逊上网调查后发现,国会2008年10月就修改相关法律,她已经有权得到食品券。
不过,从联邦官员到州县官员都坚持认为她不够资格。在一个维权组织帮助下,约翰逊终于发现问题根源。这些官员的依据是农业部网站上的错误信息。
“这些食品券可能只值320美元,却花了我整整一个月时间。”
与她的经历相反,特蕾西·沃克本却阴差阳错获得“免费午餐”。
在上了7年夜班后,43岁的沃克从巴尔的摩市一家化妆品公司下岗,并且失去健康保险。由于受高血压和头痛折磨,沃克试图申请医疗补助,但因她的失业救济金过高被拒。“我当时就坐在那里哭了起来,”沃克说。
不过,她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她没有资格申请食品券,工作人员却回头帮她办妥了,每月等值180美元,省下的钱刚好够她买降压药。“这让我哭得更厉害了,”沃克说。
沃克上月找到新工作,在一个专门帮人申请医疗补助的非赢利组织担任咨询专家。这份工作的好处之一就是提供健康保险。
制度有缺陷
《纽约时报》说,与同等国家相比,美国的社会政策从来都是临时措施,甚至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实施的新政也是一片混乱,比如社会保障措施开始竟然遗漏了大约40%的就业人员。
现在,政府的各种援助计划多头管理。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管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农业部管食品券、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负责房租补贴、劳工部掌管失业保险、财政部管税收减免。
报道说,即使政府的救援计划涉及数千亿美元,覆盖几千万美国人,但仍不能做到皆大欢喜。自由派人士认为,美国的保障措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够大方,而且过于迁就地方政府;保守派则嫌太复杂,而且花钱太多,以致可能造就大批懒汉。(惠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