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
  
热点新闻 | 大陆之声 | 本网快讯 | 大陆纵览 | 台湾 | 大陆 | 两岸 | 新闻发布会 | 港澳侨 | 国际 | 海外看中国 | 中外交往 | 七日回顾 | 体育 | 娱乐
字号:
伊战如何收场?奥巴马要撤军 麦凯恩要胜利

  时间:2008-07-07 15:02    来源:中国日报     
 
 

  伊拉克战争究竟怎样收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答案截然相反,这也许是他们在一系列问题上最没办法找出共同点的一个。奥巴马和已经落败的同党参选人希拉里此前反复表示,一旦当选总统会马上将美军撤出,立即结束这场“美国本来就没必要参加的战争”。而麦凯恩则发誓要将战争继续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当地反政府力量和恐怖组织。

  从最开始麦凯恩就坚决投票支持攻打伊拉克,现在又顶着强大的反战舆论,要求增派士兵上战场,并且强烈反对制订任何撤军时间表。他在伊拉克问题上“置大多数民意于不顾”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会损害自己入主白宫的机会,但也进一步凸显了其“不轻易屈服”的硬汉军人形象,并和毫无经验、容易被质疑为“软蛋”的奥巴马形成鲜明的对照。

  而麦凯恩的坚持的确能够得到回报。在美国雅虎网站上周进行的媒体联合民调中,有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反对伊战但支持麦凯恩当总统。认为麦凯恩更能解决好伊拉克问题的占了39%,比奥巴马的33%高出6个百分点,而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从未在军队服役过的奥巴马在军事上能表现得更好。

  7月1日,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的曾斯维尔发表讲话。奥巴马的国防安全顾问丹齐格6月30日说,如果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将在上任16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并向阿富汗增派部队。 新华社/路透

  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成熟的领导人都不可能对已经进行的战争轻易说再见,特别是战争发生在牵扯到自己国家安全和能源利益的地区。在伊拉克战争进行到现阶段,匆忙撤军比继续进行更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基地组织的蠢蠢欲动和伊拉克各派反政府力量的存在,都为美国建立后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盟友这一意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味地强调撤军让奥巴马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丢分,他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表态似乎太过匆忙,理由也不够充分。这让人怀疑这位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参议员到底是内心深处真的笃定要立刻结束战争,还是仅仅利用选民厌战的心理获得足够多的选举资本。麦凯恩非常聪明地要这位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跟他一起去伊拉克实地看一看“了解真实情况”,而奥巴马也非常聪明地说“不”。

  另外一个对麦凯恩利好的消息是,那些不支持伊战的选民似乎开始将麦凯恩本人的军人英雄史和其顽固的伊战政策分割开来。他们不喜欢听到美军阵亡的新消息,却不得不承认,支持伊战的老兵更有能力将其结束。民主党注册选民奥姆斯比认为,美国急匆匆地就开始了一场战争,但马上撤退根本就不切实际。这位从未投票给共和党的选民表示,这次也许会做个改变。她在谈到麦凯恩时说:“我相信他在伊拉克问题上会做得更好,因为他曾经在军队服役,而且他说了我们不能轻易撤退……现在是陷入僵局,总有人要最终解决这个烂摊子(而不是一走了之)。”高级选举专家尼尔?纽豪斯则将奥姆斯比这样的选民称为“警醒的人”。他说:“这部分选民不喜欢我们还留在伊拉克的事实,不喜欢布什的决定,但他们明白,如果现在贸然撤退,局势会更糟。”

  简单来说,奥巴马要的是撤军,而麦凯恩要的是胜利。究竟哪个才能最让美国民众放心是不言而喻的。白发苍苍的越战老兵应该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发誓带领美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更应该利用这点和奥巴马的不同作为接下来大选的重点,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优势,也是能击退奥巴马的最重要武器。麦凯恩的助手此前曾冒失地表示,如果美国本土再次发生恐怖袭击,这将对麦凯恩的选情大有帮助。这话虽然听上去不怎么舒服并遭到了各方包括麦凯恩本人的批评,却也多少反映出麦凯恩迄今为止唯一能明显领先奥巴马的优势所在。如果这位在王牌主持人拉瑟特面前承认自己“对经济不怎么在行”的四届参议员不知道利用这点,他也就没有足够捕捉政治信息的能力从而成为美国第44任联邦总统。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化干戈为玉帛 奥巴马与克林顿预选结束后首次交谈       ·奥巴马公开择伴标准:能当好总统 提供全面政策建议      
·奥巴马民调领先麦凯恩15百分点 未计资金问题影响       ·奥巴马:如果当选总统 不会让本·拉丹成“烈士”      
·奥巴马宣布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美民主党初选未了:一方实为赢家 一方不肯言败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
相关视频
新华新闻 | 新华台湾 | 新华福建频道 | 人民海峡两岸 | 中新台湾新闻 | 央视台港澳频道 | 光明网 |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 海峡新闻网 | 闽海网 | 环球网 | 刺桐之声 | 四川新闻网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