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昨日终于踏上巴格达的土地,自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来,这可是头一遭。内贾德不吝溢美之词:“这是两国关系历史上新的篇章”;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也应和道:此访具有“历史性”。在海湾地区美国、伊朗、伊拉克三股力量博弈的微妙时刻,这一历史性访问对各方究竟意味着什么?
来巧比来早重要
与其说内贾德巴格达之行是“神来之笔”,还不如说是“水到渠成”。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室主任李伟建看来,此次访问并非完全出乎预料。虽然上世纪80年代的8年血腥战争令两伊心存芥蒂,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双方实际上已逐步恢复了交往:2005年5月17日,时任伊朗外长哈拉齐访问巴格达;同年,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与时任总理贾法里分别率团造访德黑兰,伊拉克现总理马利基也已两度访问伊朗。内贾德此行可算是礼尚往来,给趋于改善的两伊关系添薪加火。
与此同时,美国对两伊交往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伊战刚结束时,美国睥睨天下,试图单边主导“大中东民主化”和伊拉克重建进程,极力防止伊朗势力介入。但随着伊拉克越来越变成“泥潭”,急于脱身的美国也不得不放低身段,尝试同伊朗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去年的伊拉克问题国际会议,华府就向德黑兰送出了邀请,而美驻伊拉克大使同伊朗驻伊拉克大使去年一年里更是三度会面。美国立场松动使两伊接近消去了不少阻力。
伊朗方面早在去年8月就宣布了内贾德有意访问伊拉克,而敲定3月2日这个出访日期则是在今年2月14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半年里,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伊朗因核问题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美、俄、中、英、法、德六国外长1月22日在柏林就伊核问题新决议草案达成一致,由于伊朗并未按此前两份安理会决议的要求停止铀浓缩,第三份决议将包含对伊进一步加强制裁的条款。3月3日,安理会将就此进行表决,舆论普遍认为,决议通过的可能性相当大。对伊朗来说,通过外交手段减压是当务之急,而巴格达就是一个最佳的舞台。因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判断,内贾德此行对伊朗比对伊拉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见面比谈啥重要
内贾德访问伊拉克,希望赢取筹码。尽管伊核问题越闹越僵,但伊朗一直留有余地,并未关死对话的大门。而对话要有底气,手中必须有相应的筹码。萨达姆下台后,伊拉克什叶派得势,其领导层不少重量级人物早年都曾流亡伊朗,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德黑兰对巴格达的影响力。内贾德正是要通过两伊交往,显示其在伊拉克问题上有着力点,这是做给美国看,也是做给国际社会看。而从更深一层看,伊朗外交当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地区事务中保持政治张力,并进而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头羊”。内贾德写给布什的第一封信,就是大谈伊斯兰价值观,隐隐有代言人之意。去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峰会,首次邀请了伊朗总统与会。内贾德上任后虽然也跑了拉美、非洲不少地方,但外交重心始终还在本地区。显然,若能赢下这个筹码,比单纯一个伊拉克的分量要重许多。
伊拉克盛迎内贾德,意在左右逢源。虽然两伊曾经交战,但那笔账主要算在了萨达姆身上,如今的两伊从教派来看渊源颇深,交情匪浅。而且伊拉克局势稳定和经济重建也确实需要伊朗这个周边大国的大力支持,据悉,伊朗政府设有专门负责伊拉克重建事务的委员会,由一位副外长挂帅,双方应可找到不少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美国渐萌去意,有可能丢下烂摊子走人。美国防部长盖茨宣布今年内撤军3万,虽然留下的部队还有13万,但大选过后新政府如何动作尚难预料,而现在的两党热门候选人皆忙不迭同伊战撇清关系。因此,不排除巴格达有借此向美国施压———你不管我我就找伊朗———的潜台词。
内贾德此行,两伊话题颇广,可能签署5—10项经贸协议。双方当然都希望有切实成果来提升“历史性”访问的意义,不过朱威烈认为,比起这些议题来,这次访问本身释放出的信号应当更加重要。
利己比损人重要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三方博弈中,各方都小心翼翼把握分寸。
美国现在有些自顾不暇,一方面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大选年的两党政治攻防,也牵扯其太多精力。李伟建认为,伊拉克的危局成了美国的软肋,内贾德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敢于到驻伊美军“眼皮底下走一遭”。而美国对此也相当谨慎,布什总统说此访“不会损害美国孤立伊朗的努力”,又称理解两伊“两个邻国的领导人需要会晤”。看来,美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把收拾伊拉克残局作为当务之急。
伊朗虽然不乏显示力量的考虑,但美联社的评论认为,内贾德此行还是要拿捏分寸。一方面,要借此显示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不能给伊拉克人一种“君临”的感觉,更不希望威胁到海湾国家,使其担心伊拉克成为伊朗的卫星国,从而损害伊朗提升地缘政治地位的大计。
伊拉克更是要搞好平衡,毕竟一个是超级大国,一个是地区强邻,如何做到两头受惠,两不得罪,将是巴格达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