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青年按】他是《人间四月天》里的徐志摩,是《似水年华》里的修书匠,是《橘子红了》里的痴情男,在70、80后的印象中,黄磊总是那个眉眼如画、长发飘飘,隐隐地透出忧郁书卷气的文青,而现实中,他乐观、豁达,甚至有着超出常人的智慧与处世哲学,他说,“生活就要么么哒,要敢于擎着一颗悲观主义的心乐观地活着…”
5月11日,黄磊执导的首部电影——《麻烦家族》全国公映,影片从“家”的视角,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家族故事讲得既温情感人又诙谐幽默。而对于转型“导演”的黄磊,从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到民国剧《天一生水》,出道24年,他从未离开这个行当。彼时彼刻大银幕作品的推出只是种水到渠成的“成全”。
对于制片、老板的标签,黄磊喜欢人们叫他“黄小厨”;对于演员、教师的身份,他更钟情成为一个好“父亲”,黄磊告诉星青年,自己生命中的第三个小天使即将降生,这让他既激动又兴奋。“工作不会成为我人生的必需品,享受美食与爱情,家庭的和谐美满才是我的终极目标。”
成名不易
我是文青,更是“黄小厨”
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学会享受美食,珍惜身边的人,全身心地去拥抱这个世界。与各种标签比起来,我更喜欢大家管我叫“黄小厨”,因为他是另一个更真实的“我”。
——黄磊
1990年,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读书的黄磊,被著名导演陈凯歌一眼相中,出演了由史铁生小说改编的影片——《边走边唱》,并最终凭借此片,在第44届戛纳电影节中崭露头角。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的黄磊,随后参演了张国荣主演的《夜半歌声》,转年推出第二张音乐专辑《我想我是海》,清新、帅气的形象让其名声大噪,无论是在影视圈,还是在音乐领域,黄磊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艺人之一。
接踵而来的片约并没有让年仅26岁的黄磊收获太多的成就与认同感,更多的时候,他一直在琢磨,自己为什么拍戏,什么样的戏是自己喜欢的,拍戏的目的又是什么?直至1997年他出人意料地做出留校认教的决定,“我最怀念的还是上学时,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戴锦华老师的同声传译看电影的日子。” 黄磊咂着嘴回忆道,“算是一种情怀吧!那时的我真的不想太早离开校园。”
走上讲台的黄磊,以其幽默却不晦涩的讲课风格,吸引了北影许多学生前来排队听课,海清、李解、王东方都曾是他的学生,连台湾的陈柏霖、林依晨、曾宝仪也都是他在中国台湾交流课上的旁听生。和这些“学生”的关系黄磊坦言是“亦师亦友”, “我们经常聚,前段时间老师过生日,我和学生们还给老师庆祝完生日,又找了个地方继续吃、继续聊,跟一家人似的。”
喜热闹,更喜一人独处。没有工作时,黄磊喜欢读读书,听听音乐,拉拉片子,对于这种名副其实的 “文青”做派他笑着不置可否, “如果你非说喜欢读书,喜欢黑胶,总做一些和旁人不一样的事,这就是文青的话,那我的确挺文艺的。”从《魔戒》到《三体》,从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到木心的《从前慢》,黄磊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游弋娱乐圈几十年,黄磊已把得失名利看得很透,“什么算是成功,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工作努力出色,却没有了和谐的家庭算成功吗?为了家庭而放弃理想算成功吗?”在他的眼中成名不易,做人更不易,“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学会享受美食,珍惜身边的人,全身心地去拥抱这个世界。与各种标签比起来,我更喜欢大家管我叫‘黄小厨’,因为他是另一个更真实的‘我’。”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