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天前,河南郑州市中州大道的高架桥下,农民工刘红卫在寒冷、饥饿和疾病中死去。现在,中州大道已全线禁止民工住宿。据网友爆料,在部分路段,有关部门还摆放了花盆、设置了铁栅栏以防农民工落脚。
11月30日和12月13日,在相隔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郑州一地冻死两名农民工,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也给当地政府造成了很大压力。公众希望当地政府能够拿出切实的应对措施,这个措施显然不应该是一纸不许住宿桥下的禁令和满地的鲜花。郑州市有关部门的这种举措,追求的不是不让人冻死,而是不让人冻死在桥下,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想掩盖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买这么多花究竟要花多少钱?用这些金钱和精力为农民工们实实在在办点事岂不是更好?
今年的冬天的确不同寻常地寒冷,23日,北方十九个省会城市气温跌破零下10摄氏度。中州大道满地花盆的背后,折射的是郑州市有关部门面对冻死人事件的确有点不知所措。其实,在如何保障农民工、环卫工等弱势群体过冬这一问题上,不知所措的又何止郑州一地呢?虽然一到冬天,取暖问题从来都是一些城市媒体和政府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但过去我们热衷于讨论的,往往是城市常住人口的取暖,而很少顾及其他,比如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如何取暖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夏季高温停工、津贴等完善的规定,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套用于保护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在低温下工作的预警和保护体系。全社会对低温环境下户外作业可能给弱势群体造成的伤害估计不够。刘卫红被冻死后,各方却都说自己没责任,看来,现在急需做的是补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真正强化地方政府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的法律责任。
刚刚过去的夜晚,是西方的平安夜,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死在这样一个夜里。也许没有什么事情比“路有冻死骨”更能让一个社会颜面尽失。保障弱势群体在严冬中维持基本的生存其实并不难,一些简易的取暖设备、一套临时的活动板房,显然比一地花盆实际得多,也暖人心得多。(王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