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媒体议道德事件:捧上神坛的感动反让人望而却步

时间:2011-11-30 09: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捧上神坛的感动 反让人望而却步

  近来又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被媒体广为传颂。6年前,在四川泸州一家公司工作的父亲卷走单位6万元公款潜逃,15岁的女儿黄冬梅承诺:“爸爸欠的钱,我长大后一定还。”其实从法律上讲,作为未成年人的女儿并无“父债子还”的义务,可为了履行还钱的承诺,她辍学南下打工4年,省吃俭用攒足钱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公司连称意外,感动中愿意为替父还债的女孩提供工作。(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在这个诚信失范、信任滑坡的时代,这样“为了兑现承诺而辍学打工”的诚信佳话,自然能激起公众对诚信的讨论。以“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为原型的电影《信义兄弟》,上个月已经上映。同这位“诚信女孩”一样,“信义兄弟”的诚信故事也曾感动中国:兄弟俩生死接力,坚守20年不欠薪的承诺,为了给民工送工钱,一家5口命殒高速公路。

  无论是“诚信女孩”,还是“信义兄弟”,作为诚信道德的楷模,他们的故事都非常感人,让人流泪,甚至在触动我们的神经的同时震撼我们的灵魂——可一个常常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这些故事所留下的剩余价值,也只有感动了。人们停留于浅层道德赞美和精神感动,可感动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热点过后,街市依旧。我们习惯寄望于树立这些道德楷模来传播道德价值,可这样的道德示范和诚信楷模,很多时候并未改变社会的诚信危机,诚信品质并未得到传递。

  有必要反省这种传统的典型宣传模式,捧上神坛的感动,有时反而让人望而却步。

分享到:
编辑:张晓静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