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孩子”,非说“孩纸”;不说“喜欢”,非说“稀饭”;不说“有没有”,非说“有木有”……在《当代修辞学》杂志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最近联合主办的一次社会流行语跨学科讨论中,有学者分析认为:如今一些网络流行语有“幼稚化”倾向。这到底是一些人的矫情还是集体无意识?
遣词造句兴卖“萌”
“‘兽(受)不鸟(了)了’、‘你肿(怎)么了’、‘看灰(飞)机灰(飞)呀灰(飞)’、‘支持有梦想滴(的)孩纸(子)’、‘看得偶(我)内牛(泪流)满面’、‘超口耐(可爱)的说’……听懂了吗?走进了幼儿园吗?要翻译。”
“把‘漂亮’说成‘漂漂’,把东西说成‘东东’,把‘吃饭’说成‘饭饭’……不少网民动不动用叠音词,是在装可爱吗?”
“一口一个‘有木有’的‘咆哮体’,简直叫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