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用工荒”是个伪命题 代表委员呼吁理性客观面对

时间:2011-03-04 09:21   来源:工人日报

3月2日,湖北纳伟仕投资有限公司的工人周雅平在生产线上工作。记者 程敏 摄

  一边是企业大呼“招工难”,一边是劳动者苦于“就业难”,这种相悖现象并存的背后是什么?代表委员们在热议中道破“天机”——

  “用工荒”其实是个“伪命题”

  春节过去,“用工荒”话题就持续升温,并一直“烧”到全国两会上。

  不过,面对这个热度接近沸点的话题,代表委员们却更多一份理性和淡定:一边是企业大呼“招工难”,一边是劳动者苦于“就业难”,这种相悖现象并存,说明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用工荒”只是个伪命题。

  许多企业缺工,源于“市场惩罚他们曾经的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郭涛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原党组书记、副总经理,谈及“用工荒”,他很“淡定”地告诉记者,虽然公司的工程项目全球开花,但“并不缺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用工逾8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薪酬、待遇没有吸引力,怎么可能留住人?”郭涛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农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农民工对工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是行不通的。

  “要让工人跟着干,工资上没吸引力,不比其他公司条件优惠,工人心里有想法,肯定会流失。”从事建筑劳务输出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合炳深有同感。

  更何况,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收入已经不再是农民工惟一的诉求,他们还渴望享受难得的团聚和闲暇时光。而且,回到家乡后,许多农民工会重新审视曾经的就业岗位,并选择待遇更好的企业寻求发展。

  “低成本使用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郭涛说,一些企业,长期忽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低收入、无保障、无合同,现在的“用工荒”,实际上也是他们自己造成的,“由市场来惩罚他们曾经的行为”。

  过分炒作“用工荒”,将难以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

  “看待所谓的‘用工荒’现象,一定要理性客观。”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认为,在承认“用工荒”现象的确存在并呈现面上蔓延的同时,应该看到,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主流企业并不存在“用工荒”问题,否则企业岂不乱了,经济发展岂不乱了。

  事实上,当许多企业在抱怨“招不着工”的同时,更多的劳动者正为找不到就业岗位而发愁。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信息,我国劳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就业缺口约在1200万。那么,既然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不断涌入,为何有的企业却招不到急需的员工?

  “‘用工荒’其实是‘技工荒’。”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稳定、有一定技术的“好工人”,在招聘时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但许多应聘者却达不到要求,“现在我们很多时候缺的是熟练工、技术工,这是结构性的缺工。”因此,出现一些企业“招工难”,而一部分农民工“找工难”。

  “所谓的‘用工荒’,严格来说应该叫‘青壮年员工荒’。”全国政协委员刘合炳认为,在一些行业存在的“年龄歧视”、“性别歧视”也导致了“用工荒”的出现。尽管一些企业高喊“用工荒”、“招工难”,但到了招人的时候,都愿意挑选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一些企业出于管理考虑,专门招女工。“这严重限制了劳动力的供给空间,加剧了‘用工荒’的程度。”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认为,随着产业格局的变化和产业朝中西部迁移引发劳动力转移,“工厂开到家门口”,农民工已经没有动力和必要远走他乡求生计。因此,周期性的“用工紧张”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因此,对于‘用工荒’问题,一定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能理性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徐冠巨认为,如果过分炒作“用工荒”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劳动力市场,其结果不仅影响企业发展、经济发展,还可能会带来社会问题。

  “用工荒”并非坏事,可倒逼产业升级工人提素

  “从一定意义上说,‘用工荒’也许是件好事”。郭涛委员认为,“用工荒”其实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无法回避,必须解决。

  事实上,随着“用工荒”问题的“升级”,已经促使国家、企业、农民工开始审视自身的“短板”。

  一个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劳动者工资水平提升了。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加了22.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维系。这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无疑是“利好”。

  就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就对四大经济热点作出了前瞻判断,其中之一便是:“用工荒”拐点将成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大推力,政府要因势利导推动经济转型。

  “许多企业已经习惯于使用大量、价廉的农民工创造利润,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客观形成了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辜胜阻常委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迫使企业在提高员工待遇的同时,考虑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是要探索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辜胜阻常委建议,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

  但全国政协委员李国璋发现,在第二、三产业有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但由于他们科技水平较低,反过来一定程度制约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科技素质,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的共同努力。”李国璋委员说。(记者王娇萍 郑莉 张锐)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编辑:许莉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