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商业保险外,中国人的养老两大支柱——社会统筹和企业年金,目前都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狭窄单一,个人养老账户这池不断积累的巨量资金之水,随着中长期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可以预期的攀升,面临不断被“蒸发”的窘境;而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三个百分比来描述——企业参与率1%,参保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约1.6%,企业年金占退休收入替代率1%。当前全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的2.2亿人中,仅有1179万人拥有企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障,且主要为国有垄断行业企业员工。
根据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在2012年至2017年,中国14~64岁劳动人口开始下降,2035年65岁以上人口约2.94亿,将出现不足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即“老龄危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国家相关部委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关于养老账户的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其中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
跑不赢CPI
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基金公司已开始绸缪规划布局,期待可以在这块大奶酪中分到一份
不断被做实的中国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正在无声地被另一种力量不断“做虚”:由于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狭窄单一,这池不断积累的巨量资金之水,随着中长期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可以预期的攀升,面临不断被“蒸发”的窘境。
“积累型的社会保险基金必须进行投资运营,之前关注的主要是养老金挪用等显性风险,但是贬值的隐性风险同样需要引起注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司长陈良说。
个人养老账户基金分为城镇职工和新农保两个账户体系。《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人保部相关人士处获悉,针对这两个账户体系的投资管理办法都在加紧研究制定,其中城镇职工个人养老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2011年上半年出台。这个“办法”的核心意图,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难、保值增值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构建主体框架。
尽管最终方案尚未成形,一些基金公司已经嗅到这块巨大奶酪的芳香:他们开始绸缪规划布局,期待一旦政策出台便可以从中分到一份。
养老金“缩水”
陈斌和他的同事已经在为自己养老保险金的未来而纠结。
29岁的陈斌在京工作八年,做软件工程,月薪15000元。由于收入水平较高,他按照北京市养老保险缴纳的上限交费,即每月缴纳额是北京市2009年人均月平均工资3倍的8%,大约960元。
在陈斌看来,这抑制了他现在的消费,却只换得未来一个不确定性。“养老保险要等到20多年以后才能兑现。现在的1000元对我来说算一笔钱,能买一顶宿营帐篷,出门郊游能立刻派上用场,可等到退休后,那时候的1000元会贬值成什么样子?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陈斌问。
有贬值顾虑的不仅是陈斌这种白领阶层。来自广东佛山的民营企业老板黄先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其公司所雇农民工对缴纳养老保险也存在类似的心结。
“物价在涨,对于那些等米下锅的人,肯定会在乎这笔钱。”黄先生说,“他们担心省下这笔未来可能缩水的钱却让现在的日子更紧张,不划算,于是有些人就提出来不要交了。”
缩水的风险已然存在。按照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规定,结余的养老金主要是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不能用于投资。由于特别国债的缺乏,养老金买不到收益率合适的国债。而在银行存款中,有近80%到90%的养老金都是短期存款,存款利率比较低,增值幅度很小,和物价相比还是在贬值。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的CPI年均增长率为2.2%,而养老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连2%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损失几十亿元,福利损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数字测算,我们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