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天的北海,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繁荣和火热。
近十年来,不同口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从不同的方向汇入这座美丽的北部湾小城。在“两年收入千万元”的痴梦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耗光了身上的最后盘缠,他们山穷水尽,有家难回,看不到前途,更看不到传说中的“钱途”……
4月13日下午,广西北海阴雨连绵。
位于四川路的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分行门前,一男一女从营业厅走出来。“我只有6000元钱,实在不行,让我老婆把家里的‘小四轮’卖了?”说话的中年男子长长叹了一口气,愁眉苦脸地望了望雨雾弥漫的天空。
“别急,再想想办法,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王总不是说了吗,坚持下去,你和你的家族就会踏上幸福之路。”旁边的女人不住地“开导”男子。突然她发现了身边的记者,便警惕地不再说话。雨小了一些,女人拉着男人消失在街角……
“我认识那个女人,她是湖北人,租住在我们小区,专门拉人作‘资本运作’。”望着两人远去的身影,与记者同行的北海当地居民李先生低声告诉记者。
北海之魅
北海三面环海,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比一般城市高出50至100倍,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2005年,北海入选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并荣获全国人居城市生态环境范例奖。
美丽的北海展示给人们的并不都是美好。4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在北海街头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骑车的孙师傅告诉记者,他拉过太多外地人了,“很多人被带着到处转,说些‘资本运作’、‘行业’之类的话,我就知道,那些人都是做传销的。”一边熟练地在马路上穿行,孙师傅一边回过头来,伸出两个手指呈“V”状,“20万,至少有20万人在北海做传销”。
孙师傅的数字也许并不可靠,而准确可靠的数字尚无人统计。但来自另一方面的数字似乎验证了“北海”与“传销”这两个看似并不搭界的词汇非同一般的联系:5月18日,记者通过百度网搜索“北海传销”,找到相关网页约646000篇,新闻3500篇。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北海,操着各种方言的外地人随处可见,在傍晚的北部湾广场,在午后的餐厅、咖啡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是外地人的身影。住宅小区、宾馆酒楼、马路两侧,到处是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
“北海看起来很繁荣,可是你不知道,很多长期住在北海的外地人并不上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生意,说白了,他们什么都不做。”4月13日晚上,在北海某花园小区,黑龙江籍退休干部徐先生向记者表示,北海的宜居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北海购房养老,“候鸟一族”已经成为不再新鲜的城市景观。“但像我这样来养老的人仍然是少数,那些显得很神秘的青年和中年人,还有一些老年人,大多是来做传销的。”
当地一家餐厅的老板对记者表示,如果传销人员都走了,北海就会变成一座空城,“最好都别离开北海,我的生意全靠他们罩着啦。”该老板对记者说,出租车、餐饮、房地产等行业还真是多亏了这些外地人,才红火起来的。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在打击传销新闻报道中,北海市被媒体广泛提及,从最初的“西装传销”,到曾经的“连锁经营”,再到如今的“资本运作”,这也让公众看到这座滨海旅游城市的另外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