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旅游局在华推出的新广告片中,洪晃和导演陆川亲自出演。
“在新西兰待了两个周,回到上海机场时看到这么多人吓了一跳。”媒体人洪晃用“呛了一口”来形容她下了飞机之后的呼吸状况。
她是一个极其尽责而排他的代言人,在她的描述中,新西兰的纯净空气甚至让她的感冒不治而愈,而作为类比对象的迪士尼乐园则被说成另一个极端的伪自然。
新西兰旅游局在华推出的新广告片中,洪晃和导演陆川亲自出演,将他们旅游的片断进行剪辑,配上相当有感染力的音乐,在网络和微博等新媒体上进行宣传。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类不同人群的诉求,洪晃带着女儿,路线从奥克兰一路向北,依次游览皇后镇、瓦纳卡、基督城等比较传统的旅游地,以自然风光与美食为主;而年轻单身汉陆川的行程除了探访惠灵顿的电影制作基地威塔之家(WetaCave)外,大部分时间都安排了户外运动。
用所谓的“名人效应”来刺激和引导潜在消费群体,无论是卖包、卖房还是卖旅游产品,在中国都是屡试不爽的一招。从消费心理上说,一方面是因为合适的代言人可以帮助客户群完成自我身份的界定和归属,另一方面则是由代言人而激起的同一阶层内部在消费上的攀比心理。
新西兰旅游局并非唯一一个这样做的机构。由凤凰卫视前主播梁冬为创办人之一的旅行俱乐部太美亦是如此,他们并不推广大众化旅游,而是利用示范作用,寻找拥有相似价值取向和知识结构的人,主要是中等偏上的社会财富阶层结成旅伴,换句话说,是将旅游变成社交平台甚至商务平台,以达到过程的利益最大化。在他们的核心客户群中,可以看到电视台的名主持人、全球最有价值CTO之一、中国最贵的商业广告导演等。
去年11月中旬,他们组织了15个人到亚马逊丛林旅游,所有参与者都经历了3天热带雨林里潮湿闷热、蚊虫叮咬的生存考验,着实“刺激”,按照飞机舱位和住宿条件不同,参与者的花费从七八万元到十几万元人民币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