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月4日电(记者齐健)新年伊始,胡元芬查询去年的电费,发现每月比往年少了近40元。她说这是努力节能的结果,新年她和社区群众将再接再厉做好环保“开门七件事”。
传统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胡元芬说,如今这“七件事”已不是“事”了,老百姓有了新“开门七件事”。
胡元芬说,年轻人忙于工作或学业,持家的大多是像她这样的家庭主妇,“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节能减排与每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点滴分不开。在新的一年里,希望通过家庭主妇们的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做好环保‘开门七件事’”。
“一是进门不使用鞋套。”胡元芬说,即便塑料鞋套达到了环保要求,由于更换频率太高,会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随手关灯、关闭电器,电池循环使用。”胡元芬说,电器不用时拔下插头就可以节省待机电能,家里儿童玩具用过的电池可以拿到遥控器上用。
“三是不使用一次性水杯、餐具,少用塑料袋。”胡元芬说,一次性用品的消耗量大,而生产过程会排放二氧化碳,“少用就是减排”。
“四是少乘私家车,提倡公交出行。”胡元芬说,现在有车的人不少,如果每天倾巢出动,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废气。坐公交车出行,不仅方便,而且环保。
五是利用储水桶等实现家庭用水循环使用。
六是取暖和空调设备设定在节能温度。
七是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
胡元芬说,“这不是‘抠门’,而是环保。”
59岁的胡元芬是贵阳市云岩区中天花园社区的住户,为这个“节能减排示范社区”做义务宣传员已有一年半。“碳排放”“光污染”“无磷洗衣粉”,说起环保概念,年过半百的她不比年轻人懂的少。
胡元芬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家庭用水循环使用办法,即利用多个储水容器实现“一水多用”:洗衣水、洗脸水、洗澡水用来洗拖把、冲洗厕所等,淘米水用来洗碗筷、洗蔬菜、浇灌花木……她家因此获“节水特色家庭”称号。
云岩区中天花园社区支部书记王有翠说,胡元芬所在的玉兰园,有洁净单元、绿色单元、节电节水单元、减排单元、和谐单元5个试点单元,大家各显神通,通过“争创节能减排家庭”活动,交流共享经验。
胡元芬家摆放着一本《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读本》。“2009年5月,贵阳市把这本书的首发仪式放在社区举行,还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社区的高潮。”她说,但就像有的专家说的,“生态社区不等于生态生活”,中天花园能成为示范社区,不仅依靠坐落在环城林带上、植物园和林场环抱的地理位置,更依靠居民的“生态生活”实践。
2009年8月,当《市民读本》发放3个月后,贵阳市迎来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召开。在生态城市论坛上,贵阳、长沙、海口、广州、杭州、昆明、南宁等城市的市长或副市长,就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和治理等问题展开探讨。
“通过媒体宣传和社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胡元芬说。
在胡元芬看来,专家考虑的是“生态城市”、“生态社区”怎么建,怎样体现节能,考虑绿色能源的利用、绿色建筑材料系统、节约用地、节约资源和贯彻环境保护原则,而老百姓最能体会的是节约用电、用水等实际效果。
据王有翠介绍,通过两年来的4次节能灯推广和发放,社区3000户家庭的节能灯使用率达90%以上。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约6亿元,在全国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2亿只,其中,贵州省的500万只节能灯推广任务10月底就完成了。
胡元芬说:“中天花园里的住户大多生活宽裕,但不是花了钱就可以随意浪费。大家都应该绷紧一根弦,我们浪费的不仅是资源,当全球变暖后,威胁的将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