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中国民间小剧场在世界金融危机下悄然复兴

时间:2009-06-22 09:3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6月22日电(记者李亚彪)在北京市交道口南大街一个小巷中,80多个座位、50元人民币的票价,让开业只有几个月的蓬蒿剧场成为附近居民夏夜休闲纳凉的最佳去处。

  
  蓬蒿剧场只是近两年中国出现的无数个民间小剧场之一,这样的小剧场遍布北京、杭州、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预计,到今年底,北京小剧场可能是2008年之前的3倍。

  同时引人注目的是,每3年举办一届的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从今年起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的支持。

  戏剧界人士预感到,这些现象的背后似乎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曾一度在中国销声匿迹的民间小剧场,正在世界金融危机下悄然复兴。

  “这些小剧场的共同特点就是低成本、小制作、低票价、小规模,与大剧团的演出截然不同。”蓬蒿剧场的创始人王翔说。在拿到演出许可证后,王翔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的剧场今年3月正式开演。蓬蒿剧场的观众中有年轻人、中老年人,一些外国人也成了常客。

  “这样的模式让人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戏楼、戏台。”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说。

  研究人员指出,中国的戏剧在上世纪曾一度滑入历史谷底,小剧场的衰退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同时,大型演出由于其价格偏高,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阳春白雪”高端化、小众化的现实,显然把大多数人挡在了市场门外。不少人表示:“谁还看得起戏”“记不得上次买票进剧院是哪一年的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小剧场再次兴起有了充分的理由。在上海,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的短短时间内,就有80多部小剧场话剧上演,这个数量超过2007年以前全年的数量。

  越来越多迹象显示,世界金融危机丝毫没有影响小剧场的市场,三五十元人民币的门票对于一名普通中国人来说只是一顿快餐的价格。

  年轻的山东民营企业家樊星看到了这种机遇,在金融危机中变卖了自己的房产,到北京市中心一个四合院兴建了小剧场群,计划今年开业。

  更多敏感的中国企业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半年前,北京世博控股集团与美国百老汇倪德伦公司签约,计划投资上亿元在城郊建立包括30个小剧场在内的剧场集群。

  沈望舒说,在当前形势下,“小剧场”模式有助于拉动内需,不但可以带动戏剧欣赏、戏剧服装、乐器、灯光、音响等舞台演出设备产业,还能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与旅游等行业,并有利于就业。

  现今的中国,小剧场相对大剧院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创办者遇到的麻烦并不少,或审批困难,或效益低。

  近年来,中国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营业性演出、鼓励发展民营文艺院团等方面政策逐步放宽。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政府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并考虑小剧场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拉动内需、解决文化民生的多重效用。

  “我希望国内小剧场的火热,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文化回归!”北京文化界一位年轻人说。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