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千年莆仙戏:繁荣中遭遇“成长的烦恼”

时间:2009-06-19 13: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6月19日电(记者巫奕龙)莆仙戏名丑陈春一年到头都在演戏,只在春节期间歇两三天。

  “观众想看我演。”自小就演戏的45岁的陈春说,“我不出现的话,他们会失望,甚至不愿付戏金。”

  陈春执著从事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莆仙戏起源于木偶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1000多年历史,比闻名世界的京剧“年长”800岁。 

  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拥有5000多个传统剧目,一些唱腔曲牌历代相传历经数百年。《团圆之后》《秋风辞》跻身中国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跻身中国十大喜剧。这些成就使得莆仙戏在中国360多个地方剧种中引人注目。

  京剧全国闻名,莆仙戏只在福建沿海300万人口的莆田市流行。这主要是因为莆仙戏用当地方言表演,外地人听不懂。但当地流行使莆仙戏长盛不衰。

  陈春还是26人的家庭剧团--南门大厦剧团的老板。这个剧团成立于1995年,常年在乡村巡回演出,年收入80多万元。

  46岁的翁瑞英更富进取心。她投资四五十万元,组建或入股了4个剧团。尽管金融危机对剧团有影响,但翁瑞英对即将到来的旺季充满信心。“下半年从9月底开始,我们的演出都订满了。明年正月的情况会更好。”

  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计,莆田现有民办莆仙戏剧团120多个,从业人员3800多人,年营业额5000多万元。

  “这些剧团每天在城乡巡演。”市演出管理处主任林共和说,它们1年为当地群众演出6万多场,总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换句话说,一个莆田人平均一年看10多场莆仙戏表演。”

  林共和说,逢年过节或其他特殊日子,如结婚、生子、丰收、破土、竣工、华侨返乡等,莆田人都习惯请莆仙戏剧团演出助兴。

  请演莆仙戏还有助于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与感激,其中最受尊崇的是妈祖--祖庙在莆田的广为人知的中国海上女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九,分别是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莆仙戏必不可少。”林共和说。

  “过去给父母做寿是逢十才请莆仙戏。现在,一些人有钱了,年年都请,让父母高兴,也招待邻里乡亲。”林共和说。

  看莆仙戏的多是当地长者。他们痴情于熟悉的方言,和谐的曲调,引人入胜的情节,历久弥新的道德。

  “莆田人似乎为莆仙戏而老。年轻时他们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一旦老了,他们就成了戏迷。”50岁的公务员徐向阳现身说法,他如今也迷上了莆仙戏。

  然而,专家们对莆仙戏的前途并不乐观。

  “120多家民间剧团让莆仙戏每天都可听见,到处都可看见。”演员出身的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说,“但它们降低了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有些表演简直走样了,不能看,这样最终也会失去观众。”

  “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减少演员,舍弃一些特殊乐器,引进电子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尚清说。

  李尚清认为,政府必须组织1个样板团来保护提高莆仙戏艺术。样板团应有100人左右,全部或部分由政府补贴。作为第一步,2年前,市财政已拨款支持市艺校招收了35名免费学生主修莆仙戏。

  在建的莆仙大剧院预计明年初可投入使用。大剧院总投资2.6亿元,将设戏剧厅和莆仙戏博物馆。市政府还扶持了一批研究和保护项目,如出版了有关莆仙戏的系列书籍。

  “更为紧迫的是保护莆仙戏老艺人的艺术,以免有朝一日人走艺亡。”李尚清说。

  莆田文化部门录制了由60多位老艺人表演的40多个经典折子戏,最近又着手录制更复杂的戏曲肢体动作。

  “我正忙着排练和录像。”75岁的莆仙戏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宝珍说,“我希望莆仙戏代代相传。”

  这些努力着眼于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将莆仙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政府去年启动了申报工作。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尚清说,“但我们更注重保护艺术的过程,而不是申报的结果。”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