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浙江省杭州市日前开始尝试规范“拼车”出行行为。记者从杭州市交通局得到确认,该局已确定施家花园社区和东部软件园为首批“拼车”方案试点单位。
杭州市交通局行业管理处处长陈捷对记者说,首批两家试点单位中,“拼车”基本原则暂定为“有车无偿”,即暂时只接受有车一族之间的“拼车”备案申请,并且“拼车”双方之间不涉及费用问题。
金融危机催热“拼车”
“买车太贵,挤公交太累,打车太费,还是合伙拼车最实惠。”眼下正值金融危机,“拼车出行”这一既能保证原有的生活水准,又能最大化地减少通行费用的出行方式在杭州已渐成时尚。
张欣和李菲是同事。尽管两人都有车,但高昂的养车费用让两人都颇感吃力。2008年1月,两人开始合计着“拼车”上班,每天轮流开车。
李菲告诉记者,每天自己开车上班时,爱车每月光保险费、保养费、汽油费就要800多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一拼后,费用足足省去一半。
事实上,在东部软件园,像张欣、李菲这样的“拼车”模式,早已成为风气。管理方认为,合理“拼车”在节省开支的同时也起到了节约社会资源的作用。为此,东软管理方还专门在园区网站上创建了一个“拼车”论坛,许多管理方的员工也参与了“拼车”。园区管理负责人说:“几乎每个办公室里都有‘拼车’上下班的同事。”
操作起来有问题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拼车出行”由于缺乏规范,一直被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视为非法行为而加以打击。两年前,在杭州开车的朱长军,因为收了要求搭车的路人6元“油钱”而被城管执法部门罚款2万元,此事曾经引起舆论关于“有偿拼车该还是不该”的热议。
过去,“拼车”虽有着环保、经济等许多优点,但操作起来却有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拼车”的合法性问题。由于“拼车”行为与现有法律、法规并不配套,私家车、自备车收费拼载的合法性并不被认可。私家车主如果向“拼车”人收费,需不需要纳税?如何纳税?都没有明确规定。而“拼车”中介在管理、经营、收费上也都无章可循。
其次是“拼车”存在安全隐患。通常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尽管一般保险公司会对司乘人员作出赔偿,但搭拼人员及其家属往往会对私车业主提出其他要求;而临时搭拼人员互相并不熟悉,万一发生抢劫、偷窃等事件,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由于国内至今没有专门针对“拼车”这一行为的保险,若引起纠纷将会很难处理。
政府促进“拼车”出行
相比其他许多城市对“拼车”现象的“围追堵截”或“遮遮掩掩”,杭州市一直在积极为“拼车”行为正名,酝酿相应方案,倡导市民“拼车”出行。
“杭州市政府早已注意到这一利大于弊的出行方式,一直在积极酝酿出台‘拼车’试点方案,在半年时间里,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已为此事开过至少6次专题会议。”杭州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位负责人透露,该方案目前已经确定平等自愿、非营利性、有车一族等原则为指导思想。在方案制订过程中,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此次试点,目的在于积累经验,完善方案,提高可操作性,待成熟后再推广。
“‘拼车’之所以会流行,一是因为方便,二是因为省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志邦对记者说,倡导市民“拼车”出行,既有利于缓解路面交通压力,也有利于清洁城市空气,更能减少能源消耗。实际上,在一些欧美国家,拼车不仅早已司空见惯,交通高峰期私家车如果空车上路还可能被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