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厦门11月20日电(记者魏武)从理念到实践,从政策到架构,从体制机制到具体运作……20日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的“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再次把对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置于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之下。
在这次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主办,厦门南普陀寺承办的为期2天的论坛中,来自学术界、佛教界和其他宗教慈善机构的50余位代表将通过总结灾难危机中宗教组织特别是佛教团体的救灾经验,探索佛教慈善和宗教慈善的新模式。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在研讨会寄语中指出,积极倡导并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慈善事业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是宗教界应该实实在在开展起来的事业和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领域。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全国佛教界发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将慈善事业作为与社会沟通的直接桥梁,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在汶川地震救灾活动中,中国佛教界累计捐款捐物约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