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会说话”的安徽寿州锣鼓面临传承难题

时间:2008-11-11 10: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11月10日电(记者左元峰、熊润频)安徽寿州锣鼓有“会说话的锣鼓”之称。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中,由80人同台表演的寿州锣鼓是重头戏,然而在风光背后,作为第一批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瑰宝,现实中的传承却成了难题。

  寿州锣鼓由淮河地区传统的锣鼓谱精华改编发展而来,成鼓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是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它从安徽演到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全国农展会,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寿县文化馆馆长、寿县农民锣鼓队领队冯惠德介绍说,参加本次农歌会表演的寿县农民锣鼓队的80人中,有一半的队员是“临时工”。“事实上,锣鼓队平时的队员只有40人左右,因为这次大型表演需要的演员人数必须在80人以上,县里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依然很支持,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到处征召额外队员。”

  寿州锣鼓编排教练姚宗珩也坦言,年轻人外出打工是造成寿州锣鼓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如今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去打工了。他们在城市呆久了,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对锣鼓也就没有了兴趣。如今,县里基本上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还喜欢锣鼓,玩锣鼓。”

  朱志刚认为,正规、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必须要有一支人员相对固定的队伍,大家就一门心思干这个,作为一种职业。”

编辑:王晓燕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