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大陆  >   教育  >   正文

自主招生成“堆证书大赛” 武汉民办初中火爆人财两得

2015年07月27日 08:2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孩子每天忙得像个飞速旋转的陀螺”

  “电脑摇号看运气,我们更大的希望放在自主招生上。”李萍说,她女儿参赛多,毕业的小学也比较有名气,所以“择校还是很有希望的”。

  武汉市教育局明令禁止“小升初”组织任何形式的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考试、考核择优选拔新生。在不能使用笔试、面试这些常规选拔方法后,自主招生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一场“堆证书大赛”,尤其是奥数证书。

  这场比赛既考验学生,也考验家长。在不少家长眼里,“不上培优班就等于关闭了上优质初中的大门”,他们不敢拿孩子的未来赌一把。

  为了获知最新信息,李萍是各大升学论坛、QQ交流群的常客,每周末还要负责送孩子参加4个培优班。

  “周六早上学奥数,下午英语,晚上还要去青少年宫学跳舞,周日就相当轻松,只用上半天的奥数班就可以了。”李萍算了一笔账,孩子从小到大光培优班的花销就在7万元以上。

  据她了解,在小学阶段,为孩子报6~8个培优班的家长也大有人在,“孩子每天忙得像个飞速旋转的陀螺”。

  在李萍经常查阅信息的武汉某教育论坛上,一位网名为“温柔小虎”的家长,发帖讲述了自己和孩子“小升初”的共同奋斗史。

  从孩子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到本地较知名的一家培训机构培优奥数,报名时的场景让这位家长记忆犹新,“早上5点或者更早要带着小板凳来排队,等着门房老太太7点钟起床发号,9点才开始正式报名”。

  怕孩子听不懂,孩子爸爸也陪同一起上课,总之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都是考验,回想起那段日子,“温柔小虎”说“这些都是为了‘六年磨一剑’”。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牺牲掉的不只是时间。

  有一次,黄清贵和同班同学约好了踢足球,赶紧做完作业后就和妈妈商量能不能出去玩一会儿,妈妈生气地吼道:“别人不像你准备择校,当然可以放心地玩,你要记住,你跟他们不一样。”

  感觉失信于人的小男子汉哭了鼻子,他不明白自己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在培优班中度过周末和假期的日子,常常羡慕打定主意不择校的同学,“我也不知道学奥数有什么意义”。

  民办初中的政策优势

  在招生火爆的同时,武汉民办初中也屡屡传出学费上涨的消息。

  今年7所学校先后宣布涨价,每学期学费由4000元涨到6000元,3年读下来学费要交3.6万元,一年的学费比一些重点高校还多一倍。

  与此相对照的是,公办初中因为是义务教育,所以学费全免,学生每学期只需交170元课本费及作业本费。

  但学费上调无法阻挡家长们的择校热情。

  早在年初,李萍就听到孩子准备报的学校学费上涨的消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团队”步伐,“我们在选择民办初中前就已经做好了多花钱的准备”。

  尽管也抱怨民办校收费高,但和李萍比较要好的几个家长都表示,家庭咬牙也要承受,一定要把孩子送去更优质的学校。

  家长们看重的是几所民办初中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和将来“分配生”名额上的优势。

  以李萍所在的硚口区为例,今年硚口区的中考最高分就出于武汉市十一崇仁初级中学,2013年还有两个班因所有学生全部在500分以上而被各家媒体冠以“最牛中考班”称号。而黄清贵想就读的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上线人数多年来都位于江岸区首位。

  有家长认为,一些民办名校和知名高中就是一体的,在这里读书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获得名校招生相关信息,在享受分配生名额上也更占优势。

  “挂靠在高中下面的民办初中,感觉会有倾向性优势,比如多些分配生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

  2014年武汉市汉口某省级示范高中招收分配生学校指标数可以佐证这位家长的说法。该校给挂靠的一所民办初中的分配生指标近80个,而给另一所附近公办中学的指标则不到40个。

  每个家庭竭尽全力的背后,是家长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只要有择校的机会就不会放过。

  为遏制择校风,武汉市教育局曾出台规定:择校生不得享受中考“分配生”资格,“分配生”关乎学生初升高,如果一名学生通过了志愿学校的自主选拔考试,则在中考中可降30分录取。

  但教育局同时表示,到民办初中就读不算择校生,依然可享受“分配生”资格。

  有部分家长认为,这一规定让部分原本想上优质公办初中的学生,也来择优质民办初中,加剧了民办初中的资源竞争。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中国青年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