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
学校不抛开情感单独看重分数
今年高三毕业的张弘毅是北京实验学校(原北京市立新学校)的学生。三年前,张弘毅以479分、海淀区排名7782、北京市排名8500多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市立新学校熊希龄文科实验班。三年后,张弘毅以高考成绩659分(裸分),在海淀区排名106、北京市排名268的成绩毕业。
张弘毅的母亲纪嘉芳说,自主招生考试,张弘毅通过了清华领军计划的初审,在中国政法大学来自全国各地820多名佼佼者中,弘毅总分451,位列第51名(与第一名相差56分),得到了法大达一本线就予录取的优惠。同时,复旦大学招生办主动从上海打来电话允诺,只要一志愿报复旦,达到学校投档线就予录取,专业随便挑。纪嘉芳说,当初他们对孩子的高考要求就是留在北京、读个二本、随便哪个学校的法律专业就行。没想到,儿子的高考成绩完全超过了他们的要求。
纪嘉芳说,三年的高中生活,孩子没有起五更睡半夜,只是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照旧在学校操场上玩自己喜欢的足球、篮球。他们也没有给孩子请家教和报补习班,只是让孩子跟着老师进度走。
高三一模以来一直到高考,张弘毅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稳定在600分以上,并逐次提高。“这次高考,孩子的数学达到了146分,文综247分。”纪嘉芳说,在孩子三年的高中生活中,自己作为一个家长,能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浓浓爱意,“老师对孩子认可、赞美、鼓励,充满善意的提醒,从来不肯加重说话的语气,从来都在意孩子的喜怒哀乐。”纪嘉芳说,老师重视孩子的成绩,却从不抛开情感单独看重分数。
孩子是幸福快乐成长的青少年,不是高考加工厂和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 ——纪嘉芳,北京实验学校学生家长(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郭碧娟
原稿件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