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农村学子放弃高考。高考前夕,记者来到歙县调查了解到,当地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情况确实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该县高中应届毕业生2830人,报名参加高考的有2714人,弃考比例为4%左右,比去年上升1个百分点,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 本报记者 吴江海
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放弃高考是无奈的选择”
家在农村的小冯是歙县北岸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毕业会考后,他去了父母打工的苏州,当一名房屋装修的学徒工。电话采访中,小冯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太好,参加高考没什么实质意义,不如学门手艺,早点自食其力,还能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小冯的话道出了部分农村学子最为真切和实在的体验。
有着60多年历史的北岸中学是目前黄山市唯一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在校生有660多人。该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1届、2012届、2013届高中学生实招人数分别为234人、206人、293人,参加毕业会考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03人、168人、257人,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分别为183人、147人、225人,这意味着这三届学生每届都有30人以上辍学,20人以上放弃高考,弃考比例分别为9.8%、10%和12.5%。
王卫民是北岸中学1982届高中毕业生,也是北岸中学现任校长。他介绍说,该校高中学生虽然也是全县统招,但生源多为城里高中挑剩的,这几年学校招生年年缺额,去年高中招生计划数为260人,实际只招到141人。他认为,农村高中在生源上先天不足,而教学资源上又后天掣肘,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城里学校相提并论。教育资源的稀缺和起点的不公平,导致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再加上受某些招生制度的制约,在考名牌大学上,农村孩子很难与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经在歙县陶行知纪念馆工作多年,他认为,歙县是徽文化的核心发祥地,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有着“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美誉,而如今这里的农村孩子争跃“龙门”的热情明显下降,值得关注和深思。对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放弃高考是无奈的选择,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折射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的吸引力在下降。
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回报率持续降低“考不上名牌不如打工”
多年来,很多农村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而在父母望子成龙和考生出人头地的传统文化心理推动下,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和热情日益抬升,也刺激了许多高校受利益驱动一味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膨胀,毕业生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699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19万人,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现在名牌大学毕业生都不好找工作,何况二三流大学毕业生?花钱读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出去打工。 ”采访中,不止一位农村高中生向记者叹息。
在 “人人都是大学生”的当下,农村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固然越来越多,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真正跳出 “龙门”的机会反而在减少。歙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在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看来,考上名牌大学或许有机会改变命运,但如果考上一般院校,毕业后还是很难就业,与其这样不如放弃高考早点打工。同时,现行高校招生的一些体制和政策也使得农村学生没有竞争优势。他举例说,过去十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如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的农村生源仅占17%。
一位默许孩子放弃今年高考的家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孩子上四年大学起码要花6万至8万元,放弃高考打工四年能挣6万至8万元,一进一出就是10多万元。“咱农村人没权没钱,孩子即使考上大学,读四年书后到头来就是高投入、低回报。 ”
据了解,放弃高考的农村学生,95%以上选择了外出打工、学手艺或入伍当兵。
[ 责任编辑: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