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金生态农业观光园内田园风景。(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台湾网1月17日北京讯 (记者 宣玲玲)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耕地状况曾一度成为贵州致贫的原因之一。1月12日至16日,参加“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的记者深入贵州大山深处,看到了乡村贫苦状况的切实改变,也为当地因地制宜、借力攻坚点赞。
贵州与台湾纬度相近,地形地貌及生物生态十分相似。台湾拥有领先的观光旅游业和精致农业,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前来投资,进行山地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等方向的合作,在互利互惠中推行贵州的“生态扶贫”。
“现代农业”推动“绿色脱贫”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热带植物,在毕节市金沙县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园能种出。贵州与台湾同处北纬25度、海拔基本相同。2011年初,毕节市金沙县当地企业与台湾中华知识产学合作交流协会及台企合作,兴建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园。成功引进上百种台湾农作物品种,建设以蔬菜、花卉、果树、观赏树种四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休闲旅游园区。
台湾的现代农业做得精致、极致。园区基本上完全按照台湾农业模式打造,是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经济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融合体,占地5000余亩,园区在毕节及相邻地区多个领域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辐射推广面积达2万亩以上,带动10万以上群众脱贫增收。
“以前种稻谷苞谷,一年的收入不到2000元,园区建成以后我们能在家门口打工,挣得钱也多了。”金沙县申家街村村民毛永淑家流转1.5亩土地给园区,每年获得1500元,加上她在园区工作的年工资收入2.5万元左右,率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创新农业”带动“多元脱贫”
千百年来,贵州各族先民依山就势,逐水而居,山地环境孕育了多元文化,形成了道法自然的山地文明。贵州的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7.9%,拥有天然的民族文化。贵州与台湾相像,都有众多原住民,台湾农业在品牌创造过程中重视用文脉提升价值,用文化创意背后的历史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这种“创新农业”的多元方式正在贵州大山深处生根发芽。
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大拨米村彝族姑娘阿线正在筹划推广寨子里的农产品基地,未来她将开发寨子里的创新农业,推广彝族文化。目前,她经营的彝族餐厅将民族文化与生态体验相结合,客人在餐厅吃饭能看彝族歌舞表演,参加篝火晚会,感受民风民俗,体验农家乐。餐厅员工都是寨子里的彝族村民,大家盼着阿线的生意越做越好,因为每月2400元以上包吃包住的生活足以让他们摆脱单纯种地的贫困状态。
阿线做文创农业的思路是从台湾学的。2013年,大三的阿线作为交换生去台湾学习,一年的陆生经历,让她见识到台湾丰富的体验式文创产业。台湾大力发展的文创产业,激发她回到寨子后积极发展农业观光业及民俗文化。“我们卖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彝族文化。希望未来寨子里的东西能变成奢侈品,村民不用外出打工”是阿线的愿望。
不久,她又将带上团队再去台湾学习。(完)
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大拨米村彝族姑娘阿线。(中国台湾网宣玲玲 摄)
[责任编辑:宣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