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农民张永志向记者介绍放牛排班表。(中国台湾网 宣玲玲 摄)
中国台湾网1月13日毕节讯 (记者 宣玲玲)冷雾溟蒙,阴雨洗尘,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距离贵阳市4个多小时车程的垭关村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参加“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的记者刚下车,一群牛正顺着山路向上走,还不时地张望着记者们。“你们穿着红衣服,危险的很,往后靠点嘛。”(此次采访,记者们统一穿着红色外套)说话的是放牛的张大哥,他不标准的普通话加上急切的催促惹得记者们齐声哄笑。
张大哥叫张永志,皮肤黝黑,四十多岁,是毕节市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的农民,也许是得知省里来了大领导,在几个“放牛郎”里,他的穿着打扮格外精神。
张大哥之前跟大多数垭关村村名一样离家在外打工。最大的孩子在读初二,一家六口全靠他一人在温州打工维持生活,一年能挣一两万元,是垭关村的贫困户。生活“鸭梨山大”的他去年却跟村民们一起回家做起了“放牛郎”。不做打工仔宁做“放牛郎”,原来村里有了好政策。
毕节市七星关区推行“一市五金多套餐”的精准扶持政策,结合荒坡、荒地比较多的实际,垭关村大多数农户选择了“一市五金多套餐”中的“养牛套餐”,即每户贫困户贷款2.4万元,贴息3年,购买2-3头能繁母牛进行喂养。牛打疫苗或病牛死牛还有“产业发展风险兜底基金”来扶持。买牛无息贷,牛病不用愁,张大哥和大湾组16户贫困户一合计,盖了养牛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介是我们组的放牛排班,你们看一哈嘛!”张大哥随手抄起一根棍子指着垭关村大湾组集中养牛轮流值班表向记者介绍。张大哥兄弟三人都参加了“养牛套餐”,16名村名从周一到周日,每天安排两人放牛看牛。这样的话,张大哥和村名们一个月放4、5天牛,别的时间可以在村里修路或务农赚钱。而排版表上的电话标识、乡镇里的网络信息传输让记者感慨“信息脱贫”已渐入乡村。
记者跟张大哥一起算了比账,每户有能繁母牛2头,每头母牛3年可产2头仔,按每仔1万元计算,每户每三年能有4万元收入,给村里修路每天能挣一百元,再加上种植等收入,张大哥一年的收入是三四万元,基本能实现一年脱贫。
如今养殖农户心中也有自己的“十三五”规划,一年学习养殖技术,两年还本,三年脱贫,四年奔小康,五年致富。关键是再也不用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儿童也少了,外出打工的老乡从过去的一半减少到三成,等年底见到收成,回来的老乡就更多了!从张大哥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欣喜与希望。
长春堡镇垭关村养牛基地贫困户贷款养殖的牛。(中国台湾网 宣玲玲 摄)
[责任编辑:宣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