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教育部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召集人黄克武先生。(台湾《中国时报》资料图)
中国台湾网7月22日消息 台湾《中国时报》刊发评论《教科书不准使用“武昌起义”》。文章指出,针对日本占据中国台湾的历史,台当局“教育部”规定中学教科书只准用“日治”、不准用“日据”的做法,岛内舆论哗然。在台湾“教育部”修订的这个“2012课纲”中,规定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三册中,不准使用“武昌起义”、只准使用“武昌起事”,其理由是:“武昌起事”是约定俗成的名词。回顾百年历史,站在不同立场,同一历史事件通常会被不一样地解释;但站在大陆时期的国民政府和现今台湾立场,说“武昌起事”约定俗成实在令人不解,这是不是“去中国化者”人的立场?用“去中国化者”鼻祖李登辉的话说,应该要“说清楚、讲明白”!
全文摘编如下:
台当局“教育部教科书审查委员会”不准岛内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日据”,只准使用“日治”,近日成为媒体热烈讨论的新闻之一。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及当局“教育部”认为,在民主、多元、自由、包容的的台湾社会,“日治”、“日据”应该都可以使用。
这样的回应,或可取得“平衡”,但却有失台当局立场。因为由台当局审查通过才能发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是学术著作,不能用“学术自由”的尺度检视。台当局审查通过的历史教科书,发行的版本可以“多元”,但立场则不能“多元”。日本文部省不准历史教科书使用“侵略”,只能用“进出”;韩国的历史教科书,像唐太宗征伐高丽之类的用语,必须改为“侵略”,断不会“侵略”与“进出”、“征伐”与“侵略”可以自由采用。台湾“教育部”只准用“日治”,不准用“日据”或两者都可使用,是模糊了当局的立场,这不是学术观点的论争。
事实上,台湾“教育部教科书审查委员会”严审不准使用“日据”,是属于“台湾史”的部分。在整个“中国史”方面 ,则不准用“武昌起义”,只准用“武昌起事”,也是令人“拍案惊奇”的咄咄怪事。
本来在6年前民进党执政,杜正胜院士执掌台当局“教育部”时,对依据高中“2006课纲”所编的历史教科书,即不准用“武昌起义”,只准用“武昌起事”,媒体虽有报道,但随着政党轮替,也就不了了之。未料国民党执政的“教育部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对于刚刚修订的“2012课纲”所编教科书第三册现代史部分,使用“武昌起义”的词句,要求“必须修改”为“武昌起事”,“必须修改”的理由写道:“武昌起事”是“约定俗成”的名词。看到这个修改理由,能不令人兴起“今夕何夕”之叹。
其实,“武昌起义”与“武昌起事”的选择,也是“立场”问题。站在大陆时期国民政府立场与台湾当局立场,“武昌起义”的说法沿用了一百多年,真正是“约定俗成”,成为普遍使用的名词。采用“起事”应是清廷与“去中国化者”的立场。
1912年2月12日,清廷隆裕太后退位诏书称“民军起事”,是站在清廷的立场,民国既已建立,清帝既已退位,自不便称“起义”。而由满清遗老撰写的《清史稿》对“武昌起义”更称为“革命党谋乱于武昌”,“张彪以兵匪构变,弃营潜逃”。所谓“谋乱”、“兵匪”都是站在清朝的立场,对起义者的称呼。台湾当局“教育部”只准用“武昌起事”,难道“审查委员”之中,有满清遗老混杂其中?
我们检视中文大小“字典”、“辞典”包括“教育部”网站上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也只有“武昌起义”这条词目,没有“武昌起事”一词。台“教育部”对“武昌起义”的解释:“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八月十九日(阳历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遂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如果台“教育部”只准用“武昌起事”,不准用“武昌起义”,那台湾的“教育部”网站上《国语辞典》也“必须修改”,顺应所谓“约定俗成”。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办人郭廷以先生,著有《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研院院近史所”印行)、《近代中国史纲》(台北晓园出版社)是近代史的权威著作,也都使用“武昌起义”,看不到“武昌起事”这类字眼。台“教育部教科书审查委员会”召集人黄克武先生,现任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他是郭廷以先生的再传弟子,应该读过郭廷以先生的著作,为何主持学审大事,不准用“武昌起义”,只准用“武昌起事”,是否也该谨遵在台“去中国化”开山祖李登辉的话:“说清楚、讲明白”!(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