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岸文化融合辛勤奔走
二十多年来,陈大络是海内外中华文化交流的一员老将,在许多文化交流活动中都可看到他的身影。他曾参加过海内外数十次中华文化讨论会并发表论文,多次出席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交流活动,并担任十多个公益团体的顾问。
陈大络用手中的毛笔,用一颗游子之心,时时关注着祖国大陆。1990年亚运会举行期间,他挥笔写出巨幅“福”字,在香港《文汇报》上刊出公开拍卖,所得10万港币悉数转捐亚运会。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正在台湾度假的陈大络立即飞赴福建。在福州街头,白发苍苍的爱国者陈大络双膝跪下,特书“福”、“寿”二字,福州为之热泪滂沱。作品很快被福建慷慨人士当场认购,共获笔润10余万元,陈大络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灾区。四川汶川地震后,陈大络把自己书法义卖所得的2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地震灾区。
在出席任何活动中,陈大络都不忘强调自己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在两岸之间和海内外奔走,呼吁海峡两岸应尽快和平统一,先后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文艺特别奖、《团结报》著作荣誉证书、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荣誉证书等数十次殊荣。
“台湾文化应与祖国文化紧密相连,台湾不能成为文化的沙漠!”陈大络向记者表示,文化的统一是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两岸目前已经实现了“三通”,还要加上“两通”,即文化相通、教育相通。“两岸应该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的评鉴机构,把所有高校纳入评鉴范围,把各个大学的办学规模、水平、特色告诉两岸的学生,让他们能跨越海峡自由选择,到自己喜爱的大学求学!”(中国台湾网九江通讯员叶剑飞 姜月平)
人物简介:
1920年,陈大络出生于福建尤溪。早在中学时代,血气方刚的陈大络就用双手紧握稻草秆扎成的“笔”,分别以锅底烟灰、石灰粉、黄泥巴作为白、黑、黄颜料,在大街的墙上挥写抗日标语,从尤溪写到沙县,又从沙县写到永安,为全民抗战尽一个中国青年所能承担的义务。“我那时就是以笔为刀枪,和鬼子打仗!”陈大络回忆抗战的烽火岁月,自豪地讲,他的大字就是那时候练就的。苍劲雄浑,是陈大络书法的艺术特征。加之他赋予笔墨以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作品在海内外独树一帜。
[ 责任编辑:陈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