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提出的九项共同建议和十项惠台措施,与台湾民众福祉密切相关,论坛在扩大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受到台湾原执政当局在两岸关系上固步自封的政治困阻,两岸间经贸交流长期处于民间、单向和间接的状态,一方面拖延了两岸经济融合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台湾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面临“边陲化”危机。
本次论坛正式将“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提升为两岸共识,实可视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实质性重大进展。两岸间政治壁垒拆除工作已经迈进了一大步,两岸经济联系、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行将迈出一大步。
两岸金融合作即将广泛推进
两岸实体经济交流合作的拓展与升级,必然要求金融业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和服务。两岸金融合作发展的滞后,无疑成为阻碍两岸经贸正常化交流的障碍。尤其是在这波金融危机中,面临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自身受到如此严重的冲击,台湾仅凭自身力量显然是难以突破困境的。
本次论坛中提出的“两岸将共同探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方法和途径,采取适当方式,在金融、经济方面加强相互支持,以促进两岸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共识,无疑是为两岸在金融危机中共克时艰、共度难关做出的正式背书。
在促进两岸金融合作方面,两岸还将尽快商谈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合作机制和货币清算机制,开展两岸证券交易所交流合作以及两岸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资讯交流与监管合作,并会鼓励和推动两岸金融业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
大陆台资企业发展成为论坛关注焦点
大陆台商以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融资问题,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又对加工出口贸易型为主的台商以“第二重打击”。虽然近三四年里,大陆主要银行共为大陆台资企业提供融资7000多亿元人民币,涉及台资企业6300多家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台资企业的发展,但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台资企业融资需求。
本次论坛提出的十项惠台措施中,涉及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措施便有四项,包括:扶持大陆中小台企的财税、信贷政策;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建设工程和项目;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在今后3年内大陆银行共将再向大陆台资企业提供融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
此波惠台新政策若实施有效,相信大陆台资企业会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或空间布局转移,推进投资大陆的深耕和调整,将产业投资方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制造业、服务业、环保产业等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业,掀起下一波台商投资大陆的新热潮。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相互参与扩大内需及基础建设
两岸经济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商品构成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两岸产业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合作则占少数,且几乎都是台商对大陆的单方面投资。
此次论坛提出,要加强两岸产业界交流和沟通,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逐渐形成合理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布局;并提出重点推动的措施,更具针对性、更为务实,也更具操作性,在两岸产业合作领域方面做出了深化和拓展,减少两岸间的非良性竞争。
此外,大陆预计将在两年内投入四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由此,论坛提出“两岸相互扩大内需及基础建设”措施,一方面,台湾包括营造业、钢铁业、金融业,甚至高新技术及基础产业,未来都有机会分享到大陆四万亿人民币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若台湾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陆资赴台也有望松绑,大陆企业有可能进入岛内进行直接投资,参与岛内基础设施建设,两岸得以共享商机。
此外,本次论坛还就进一步推动完善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台湾居民在大陆从事律师职业等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借由国共两党搭建的交流平台,两岸已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得来不易的默契与互信,两岸合作共谋发展的契机也将随之而来。
伴随两岸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对比与消长、两岸经济交流的密切与发展,台湾从两岸经济合作中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受益,这些都是不随人们意愿而改变的、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
事实将会再次有力证明,唯有正视现实,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潮流,两岸加强经济合作,积极营造经济良性互动和互惠互利,台湾才能回归到正在成形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也唯有如此,两岸才能善用双方的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助理研究员 张玉冰)
[ 责任编辑: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