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壮美草原尽欢歌——党中央关怀内蒙古发展纪实

2017年08月04日 08:11:11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有一种幸福,叫党的关怀;有一种温暖,叫祖国大家庭的怀抱;有一种深情,叫草原儿女心向党。

  7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照耀着内蒙古这片英雄辈出、充满传奇的土地,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2500多万各族儿女续写出新的传奇。

  今天,内蒙古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的北疆“中国梦”正在变为现实。

  7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凝结着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殷殷期待。

  2017年3月5日,初春的北京暖意激荡。

  “组织好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再次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洒入内蒙古2500万草原儿女的心田。

  回望70年,党中央、国务院的目光从来不曾离开过内蒙古这片土地,自治区每一步前行无不牵动着北京,牵动着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心。

  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诞生。

  “曾经饱受困难的内蒙古同胞在你们领导之下,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我们相信,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他民族紧密团结,为着扫除封建压迫与民族压迫,建设新蒙古与新中国而奋斗。庆祝你们的胜利!”1947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来的贺电让草原儿女心潮澎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内蒙古和全国各地一起步入发展新时代。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殷切希望内蒙古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发展起来走进全国前列。

  在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下,内蒙古自治区顺利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农区较早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牧区在全国率先推行“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生产责任制,工业上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全区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时光流逝,深情如一。

  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内蒙古大地,到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活力。

  199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到内蒙古,走进工厂、学校和牧民的毡包。江泽民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

  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迈入了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不仅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各项任务目标,而且为新世纪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雄厚扎实的基础。

  话语凿凿,情真意切。

  2003年1月,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灾。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顶风冒雪来到阿巴嘎旗巴彦乌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齐仁的家里。他嘱咐说:“你们要坚定信心,搞好生产。党和政府一定尽力帮助你们。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胡锦涛对自治区的领导干部说:“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多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要“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岁月交替,情义更浓。

  隆冬时节,内蒙古大草原,千里冰封雪皑,一片银装素裹。2014年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区考察指导工作,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戍边官兵。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时代要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一系列符合发展实际的战略思路,引领内蒙古发展走进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这是共同团结奋斗的70年。”每每谈及党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总是心绪难平:“70年来,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一个繁荣、进步、民主的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未来。”

  70年来,一个个战略政策支持,一项项“真金白银”投入,沐浴着党中央的深情关怀,一个开放、包容、自信、活力的内蒙古引人瞩目。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是让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感到格外温暖、难以忘怀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各族草原儿女的深情牵挂踏上了内蒙古大地。

  在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快过春节了,知道你们有困难,特地来看望你们。”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他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热情话语,如阵阵暖流涌进在场每个人心里。

  70年来,内蒙古的民生冷暖,党中央时时记挂于心。

  历史不会忘记——自治区成立、全国解放后,党派了大批医疗队深入蒙古包,为缺医少药的农牧民治病。有牧民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纳敏夫”(意为党的儿子)。

  历史不会忘记——2004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得知生活在河套地区的几十万群众常年饮用砷、氟超标的地下水,出现多种病症消息后,立刻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解决好群众的饮水问题。几年间,国家投入上亿元在河套地区实施改水工程,纯净的饮用水流进了河套人的家园。

  “每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总是及时为我们破解难题,指明方向。”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齐义军说。

  历史不会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国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仅“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的基建资金就达11.39亿元。

  历史不会忘记——1981年,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作,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历史不会忘记——1996年10月23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确定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的具体安排,其中北京对口帮扶内蒙古。此后,北京与内蒙古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联系,北京市从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给予内蒙古帮助和支持,全区各族人民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历史不会忘记——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继1992年之后,再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工作跨世纪发展作了部署。国家对内蒙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建设支持力度加大,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横跨“三北”的内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紧接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内蒙古东部也进入战略实施区域。我区紧抓机遇,2002—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居于全国第一位。

  历史不会忘记——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富民强区进程的关键时期,2011年的6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下发,为内蒙古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内蒙古走进前列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历史不会忘记——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要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内蒙古以三项改革的一马当先引领全区各项改革的万马奔腾,让改革成为加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得益于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内蒙古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7万公里,居全国首位;锡盟至山东等4条特高压外送电通道开工建设;民航机场增加到24个,位居全国前列……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生命线”和“加油站”。

  乘着扶持政策的“东风”,卫生事业发展成就瞩目,人均预期寿命已升至75.8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层次齐全的现代化办学体系;经济规模实现了“蝶变新生”,生产总值由自治区成立之初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33亿元,增长了642倍。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一项项民生措施为内蒙古奏响富民强音:去年,内蒙古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9元。通过实施精准扶贫,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7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难以胜数。“这些成就都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是党的的民族政策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94岁的退休干部李晋藩老人深情赞叹道。

  不负嘱托,砥砺前行。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晨曦微露,兴安盟扎赉特旗金山嘎查的农牧民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昔日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牧民生活窘困的金山嘎查,近几年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因地制宜地搞起了活水养鱼、柞树养蚕、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金山嘎查的幸福转身,是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注脚。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 ……

  嘱托,声声入耳;要求,力量千钧。前行之路豁然开朗。

  牢牢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去年11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号召全区上下,奋力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越是梦想飞扬,越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区2016年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当天,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投资超过7300亿元;在北京举办的全区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签署800多亿元项目协议;今年2月召开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旅游+”上升为加快全区转型升级的大战略;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累计签约383个重大项目……我区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大动作”,让区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看到了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风向标。

  集中推进“七网”同建、“七业”同兴,促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东部盟市跨越发展,启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内蒙古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子如飞。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逐项落地,81%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与俄蒙通关便利化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以三项改革为引领,我区全面深化改革渐次开花、梯次推进。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贸往来……自治区确定的“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内陆开放的内蒙古样本呼之欲出。

  全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4年以来,我区累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70.4万套、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1.3万户,养老、低保、医保等多项社保标准年均提高10%以上,主要社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让内蒙古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精心组织实施各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积极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继续“双减少”。在追逐绿色的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行动中,自治区党委带领全区156.4万名共产党员,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登高望远,谋求发展。

  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在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实干中激情呈现……

  70载春华秋实,述说着草原与祖国命运相连、梦想与共的血脉深情。放眼草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倾听座座毡房,幸福进步之歌格外嘹亮。踏上新征程,草原人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专家点评】 

  一路阳光砥砺奋进 

  于光军

  内蒙古70的沧桑巨变,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三个重要的支撑力量。

  首先是在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给予了内蒙古自治政府高度肯定,并将这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了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党的民族政策为内蒙古发展构建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其二是国家、全国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央将我国工业建设重点项目的一部分放在内蒙古,并配套建设了整体工业体系,开启了内蒙古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国家从国内成建制调集了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员,支持内蒙古组建大学,完善社会科技体系。本世纪初,国家针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内蒙古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推介内蒙古开通了渠道。第三是70年来内蒙古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艰苦卓绝的奋斗。70年来,我区各族人民克服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制约,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发展机遇,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全国乃至国际的先进生产要素,以开放的胸怀,和谐、友好、奉献的社会,构建开放的发展平台,经过社会各界不断扎实推进,取得了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基地的发展成就。

  近几年来,内蒙古遇到了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在内蒙古各族人民不懈努力的同时,中央继续予以高度重视,给予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重大项目优先安排等重大支持。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稳住发展态势,新经济快速发展现出端倪,百姓生活质量提升支撑巩固。

  一路阳光,砥砺奋进。国家扶持、兄弟省区市支持、人民努力,将转化为巨大的发展能量,推动内蒙古不断前行。(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