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是中国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他从军30多年,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5年经历4次转隶。他始终将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强国强军的“大格局”中,在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放弃了退伍后的优厚待遇,又主动改装,成为了中国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针对无人机重点作战方向,李浩带领团队完成了60余项课题,研练创新了4种作战样式和战法,提升了中国空军无人机实战化作战水平。
在一次联合反恐军演中,中国空军无人机作战力量首次在国际舞台亮相,面对多个国家参演观摩的压力,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有力展示了中国新型无人机的作战实力。
李浩说:“和外军在一起配合,我们无人机在前,他们有人机在后一起配合,当然有压力。但是我们一定能打好,因为,过去操纵飞机有一定经验,执行过好多任务,基本上是手拿把掐,肯定能把目标打下来,当时目标进入我们的任务区以后,直接发现把它摧毁了,非常顺利,我们非常准!”
7年前,李浩改飞中国空军察打一体无人机,这次改装,挑战着当年已经年近“五旬”的“老飞”。李浩告诉记者,原以为凭借着30多年飞有人机的经验,飞无人机可以轻松上手,但是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必须全面掌握多个领域的十几门专业知识。为了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逐渐退化的劣势,他把各专业要点编成顺口溜,别人学一遍,他就学十遍甚至数十遍。记者看到,一箱箱厚厚的专业书已经被他翻得破旧不堪,书上到处都是胶带补丁和密密麻麻的手记。
李浩说:“刚开始学理论,好多东西的理念控制方面和我们有人机不太一样。因为当时我年龄比较大,记忆力没有年轻人那么好,虽然有战斗机的飞行经验,但是学新东西没有年轻人学得快。在飞行过程中哪些问题不明白自己晚上加班看书,马上给教员打电话。”
据了解,从飞“一人一机”的战斗机到从零开始构建“多人一机”操控的无人机,多席位数人的协同作战转变成为了一个最大的拦路虎。李浩的战友无人机飞行员陆冬辉说,为了使各岗位协同达到最优效果,李浩无论是在口令下达还是飞行指挥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陆冬辉表示:“在过程中他就定,首先确立了每个人的代号。第二口令,侦察任务需要什么口令,我设置一个规范的口令,在标准的口令之外也有非标准也能加进去,这样对执行任务更加合理。”
据中国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某部副司令员李欣介绍,在李浩刚飞无人机的时候,由于部队刚刚组建,各种配套设施还没跟上,李浩作为一名资深飞行员和普通飞行员们一样住着上世纪60年代建的小平房,睡着硬板床,他甚至还要和其他官兵一起,排着队在室外洗漱,但谁都没听到他有过一句抱怨。
李欣说:“无人机新装备的发展,其中有很多风险和未知以及不可测因素。但是我们之所以这样可以一路走过来比较顺利,特别是装备的运用,他的钻研、严谨、朴实踏实的作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