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崔崑:立下报国志 百炼成精钢

2017年04月24日 13:2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开栏的话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孕育希望。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要继续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为推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本版特开设专栏,展现当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风采,敬请垂注。

  人物小传

  崔崑,192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他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4月19日,一场春雨洗净铅尘,位于湖北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脚下百花盛开、嫩芽吐翠。92岁高龄的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早早坐到书桌旁,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忙碌着:“明年再版这本专著”。

  89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静静地坐在一旁,凝视着修改书稿的丈夫,一如64年前新婚的那一天。春风总含笑,一位百炼成钢的钢铁巨匠,正继续书写着一段不老的传奇。

  少逢大难 以身许国

  “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搞上去”

  1925年,崔崑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于日寇铁蹄之下,遭受奇耻大辱。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日寇接管洋行后毅然辞去高薪职务。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父亲教给他的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有不争名利、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以及坚定的民族气节。崔崑说,“这让我受益终身。”1944年春,崔崑离开家乡,步行穿过位于河南商丘附近的日寇封锁线,历经81天克服各种艰难,辗转到了大后方四川成都。

  秋季各大学公布录取名单,他竟被3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他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并入华中工学院)。

  大学毕业,崔崑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钢铁这一工业的脊梁尤其重要。高性能特殊钢,更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崔崑暗暗立下钢铁志: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系统搞上去。机会很快到来。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特殊钢。

  崔崑回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事情就是读书。这个学习机会太难得了。”至今,那本从苏联带回的俄文钢铁专著,虽然书页已经泛黄破损,仍被他视若珍宝。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担任教研室主任。彼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崔崑从苏联带回来的图纸派上了用场,买不到的盐浴炉等仪器设备,他和同事就根据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

  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都不敢喝水。”

  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创新为先 百般锤炼

  “脑子用得多,坏的机会就少”

  崔崑说,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的乐趣就是研制的产品好用。为此,崔崑和他的团队不盲从、不迷信,始终秉持创新第一的科研态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家无线电厂需制作印刷线路板的模具,该模具有数千个小孔,只能从国外进口,每副模具约1万美元。崔崑与钢厂合作,经反复实验,研制了一种易切削模具钢,解决了难题,由此生产的模具每副只需约7000元人民币,仅此一项该厂每年可节约100多万美元的外汇,这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教学中,崔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新动向,注意新的研究方法。他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术上的创新。7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周凤云,就是崔崑的学生。她本科毕业至今已整整52年了,但仍忘不了崔老在她大四时布置的一道期末开卷考题——试论碳化物在钢中的作用。在当时,像这类极具开放思维的考试不多见。“当年崔老师就有教学改革的思想,出题启迪学生思维。”

  2006年,崔崑开始撰写《钢铁材料、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该书卷帙浩繁,共1574页,全书耗时6年,达200万字。为完成这一艰巨工程,时年81岁的崔崑自学电脑,亲自收集每一份文献,编辑每一张图片。

  如今,崔崑决定修订这本出版才4年的专著。他说,科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断追求新知。崔崑对记者说:“告诉你,别让自己的脑子停下来。你看,我每天把脑子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这本书再版需要编校新资料,有时我还会上当当、亚马逊等网站,看看我这书的销量和买家的评价。有时间的话,我再翻翻上世纪50年代的钢铁俄文原著,要做、能做的事多着呢。脑子用得多,它坏的机会就少。”

  高风劲节 坚守初心

  “我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

  认识崔老的人说,崔崑就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特别老实,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过日子。”这是朱慧楠教授对丈夫崔崑的评价,“他天性耿直,没有那些弯弯曲曲的心事儿。”

  对于自己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崔崑都会认真负责。他带的一些博士生,有的是从其他单位转过来的,他们发表有关过去工作的论文时,有时会将他的名字带上。崔崑发现后,就严肃地说:“我又没有参加这个项目,你们这样做,是给我帮倒忙。”

  “搞科学研究的人,要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尊严,贵在诚信自律。”说到这儿,和蔼的崔崑也变得严肃起来。

  1956年,崔崑光荣入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克己奉公,一尘不染。

  崔崑经常告诫身边的同志,要注意廉洁自律,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他当选院士后,找他办事的人多了,为避免别人送礼,他总是约来访者到办公室面谈。一次,有人到他的办公室拜访,走时留下一袋资料。他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件贵重礼品,当即用特快专递给送礼人寄了回去。

  崔崑生活简朴,从不为个人的事劳烦学生。“我和他们是教育、学术上的关系,不能让学生给我打杂。”他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他一直坚持的原则。平时,大小家务活基本上都是他和夫人自己动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72岁的华科材料学院教授李德群与崔崑私交甚好:“我比崔老年轻20岁,我常跟他说‘您有事吩咐一声’,但这声吩咐还一直没盼来。”有一次崔崑生病,李德群事后得知还抱怨崔老没告知他。

  崔崑一件衬衣穿了30年,但对家庭困难教师和学生却非常“大方”。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人8000元,可资助近600人次。

  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崔老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5年计划,今年可以将捐款全部交齐。“我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崔崑夫妇说。

  去年“七一”,湖北省委授予崔崑“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动情地说,“对于一名曾经在党旗下作出承诺的共产党员来说,不会有比优秀共产党员更崇高的荣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荣誉不是属于个人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同志们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才能施展个人的聪明才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