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9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侗乡黎平因地制宜探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模式,不变的主题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传统村落“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其间,侗乡村民们将个人理想“连接”家乡现实的种种探索,将成侗乡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0岁,回地扪”
正月十四,住在母寨、寅寨、模寨、围寨、芒寨的5个房族的地扪村民围坐在千三鼓楼下的火塘边。这个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乡清水江支流源头的大山深处的小侗寨,在春节期间天天都是节日——踩歌堂、唱侗族大歌、演侗戏。从正月十一到十五,五大房族互相请客吃酒,这一天是母寨请客。
千三鼓楼下堆着4袋大米,老人们围坐火塘边唠嗑,鼓楼边清澈的小沟渠里飘着几片菜叶,这是妇女们在沟渠上游洗菜,小伙子们拉来三头猪在下游宰洗,村民搬出立式音响,跳脱的音符便在春光中“蹦跃”起来……
22岁的吴文成在广州郊区一家印刷工厂工作三年了,今年他想在家过完正月十五再去上班。春节,他从广州给父亲带了一瓶红酒,他计划着回广州时带上妈妈做的“腌肉”和“腌鱼”。贵广高铁开通后,吴文成的返乡路程从24小时缩减至6小时左右。“从前都不敢带太多家乡特产去广州,路程远,要转汽车和火车,提着太重。”
“外面的大城市变化太快了,而地扪却像我妈亲手做的腌鱼,还是那个亲切熟悉的味道。”吴文成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句话。
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茅贡镇地扪侗寨,盛装打扮的侗族群众前来参加“千三欢聚节”。杨代富 摄. 在地扪,设有由政府成立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管委会,委员会由乡党委书记牵头。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与村民携手保护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记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
目前,地扪所在的茅贡乡完成了自然村落圈内十余处重要历史建筑和传统公共建筑的修缮,并规划建设了一批诸如侗歌侗戏传习展演中心、古法手浇纸传习演示坊、侗族靛染传习演示坊、旅游接待中心、村民产品寄卖店、公共垃圾桶等一批公共设施等。资金来自“传统村落文化保育和社区发展公共基金”,它由政府引资、社会捐助、社区产业发展提留款等形式注入。
茅贡乡党委工作人员介绍,涉及私人产权的文物保护建筑、保护民居建筑,需由当事人提出维护和修缮补助申请,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对保护建筑的义务和权利,然后由工匠队进行现场勘查,提出方案和预算,确定补助标准,工程才能实施。
吴文成认同家乡保留住村寨建筑特点,内部设施上进行改善居住条件的做法。“我生长在地扪,家人也在地扪,在地扪生活很自在,比广州好。”吴文成已经着手每年存上一笔钱,计划30岁就回地扪定居不再外出打工,但还没想好回地扪后靠什么谋生。
听说茅贡乡要打造创意小镇,把乡里的闲置公屋改造成公寓,提供给来地扪创业的人居住,吴文成想在创意小镇里找点事情来做。
事实上,既要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又要通过发展改善村民人居环境、生活质量,才能传承传统村落的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地扪文化保育为主的发展思路不同,黎平第一大侗寨肇兴选择了以“综合开发”为主的旅游发展模式。
“赶上侗寨发展好时节”
肇兴侗寨信团鼓楼旁有一家占地60平方米好望角驿站,店老板罗嘉梅皮肤白净、齐耳短发,当地人提起她时爱加上“从新加坡回来的”前缀。因为媒体的竞相报道和个人出色的业务能力,这个只有八间房10多张床的小客栈在春节期间受到了游客的热捧。
放弃月薪一万多元从新加坡返乡创业的海归罗嘉梅想得很明白:肇兴距离黎平飞机场50公里,距厦蓉高速、黎洛高速从江东站仅3公里,距贵广高铁从江站仅2公里,便利的交通让肇兴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等优势凸显,“在新加坡始终是异乡人,开客栈的同时想做点刺绣,在传承民族文化中寻找人生乐趣。”罗嘉梅说。
2014年6月6日,好望角驿站正式营业。罗嘉梅要做一个侗族家庭式驿站,让旅客真正体验侗家人的生活——听侗歌、学侗话、学靛染、学刺绣。
罗嘉梅和她的好望角驿站赶上了侗乡发展前所未有的好时节:黎平县实施以综合开发为主的“肇兴模式”,为游客提供最大化便利,斥资8。2亿元,按照5A级标准、全产业链要求升级打造,形成了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创新体验区。2016年,全镇旅游接待人数超110万人次。
从2014年开始,好望角驿站的营业额从每年12万元、15万元,再到2016年前三季度就超过了20万元,并且每个月都能提前半个月就把房间预订出去。
旅游业兴起带动了乡村业态的迅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肇兴有酒店、宾馆88家,特色民居接待140家,饭店46家,旅行社6家,刺绣、靛染作坊289家,民族表演队6个,电商1家,微型企业15家,快递物流和个体客运110余个,解决就近就业1000余人,其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632人,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除了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和村民积极参与,黎平县还吸纳了众多社会力量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比如通过众筹方式进行乡居改造,既服务本地居民,又服务外来游客。
“一户民宿大家帮”
有着80多年历史的祖宅摇身一变成走民族时尚风的“听泉别墅”,私人厨房成迎四方游客的“金莲小厨”,水口镇滚正村村民龙成义从“外出务工者”变成了“民宿老板”。春节期间,忙坏了的龙成义说:“再累总比去外面漂着强,回滚正是正确的。”
2014年底,在广东打工的龙成义接到妻子李金莲打来的电话,滚正村正在以众筹方式组建黎平县滚正乡居综合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以众筹模式建立农民资金合作社,为农户的民居改造提供金融支持,以改造完成的房舍接待来滚正村旅居的客人。龙成义决定抓住机会,回乡建民宿。
农民资金合作社由全村60多户参与发起,主发起人30万,其余每户1到5万元,又通过500人募集100万元资金,目前,合作社初始资金达到了330万元。
走进听泉别墅,纯白窗帘迎风摆动,墙上装帧成画的侗族刺绣映衬着干净整洁的大木床。老屋被改造为1个套间、1个单间和4个标间,每个房间都装上了无限网络,配置了现代化的卫生间。
“改造这个老宅,总共花去了12万元,我自己只花了5万元。”龙成义说,另外7万是跟公司借的,经营收入按照50%比例返还公司。
让怀揣田园梦想的人住进乡村,既可以满足这部分小众体验晴耕雨读的需求,还能在给农户带来租金收入的同时促使农户对其传统生活价值的重视和评价。 水口镇镇长梁松成说:“靠政府扶持和农户自身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不太现实,因此引入“众筹”模式开启乡居改造。”
在众筹模式的推动下,滚正村乡居项目先期以公益性质启动并完成首批5户示范农户住房的改造,并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滚正35户乡居旅馆的改建项目。水口镇党委书记赵永安信心满满:“改造后的乡居田园生活可吸引健康人群中长期养老、养生、休闲度假者到乡村居住,旅居者可以为乡村农户带来营业收入。”
肇兴侗寨景观 杨代富 摄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