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2017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国家高端智库给你答案

2017年02月09日 15:20:22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引发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关注和讨论。关于中国经济前景,出现并流行着两类错误的,却又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崩溃论”,持极为悲观的态度,渲染中国经济将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崩溃。另一种则是反转论,对前景极其乐观,认为中国经济马上就可以触底回升。第一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披露了相关研究成果,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授权人民智库工作室独家发布,让我们一起看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2月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召开成果报告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主持。

  研究显示,一方面中国经济前景向好,不会陷入长期停滞。中国是一个革新型发展中大国,具有较强后发优势、较强体制可改革性和经济大国等核心优势,“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中国经济不会崩溃,不会陷入日本式L型增长或长期停滞,也不会陷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相反,中国经济的转型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未来十年左右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必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另一方面,短期内难以实现V型反转。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甚至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比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导致经济循环不畅。短期内,经济很难实现V型反转,而会呈现L型态势。对此,需要有充分认识,并做好准备。

  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中央多次提出“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其核心不仅仅在于“持久”上;更不是“等”“熬”“忍”,静待经济自动向好,因为“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没有持久战,也没有最后胜利”。

  战略上坚持持久战,除了在认识上需要破除崩溃论和反转论的误区,树立中国经济前景向好但短期仍需克服诸多困难的认识外,更需要有一套克服当前困难争取经济长期向好的积极的战略战术安排。

  一是要坚持阶段论,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言持久必分阶段。只有划分好阶段,并赋予不同阶段不同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从短期严峻向长期向好的转变。短期内,可能需要承受一些阵痛,但“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

  二是打好歼灭战,彻底治理“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当前存在的重大失衡已经影响到了经济正常的循环流转,是经济下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打好歼灭战,需要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即对于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集中力量“断其一指”,而非分散力量“伤其十指”。

  

  “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多多

  三是维持体制可改革性,释放后发优势。作为仍具有较强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大国,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根本在于充分释放后发优势。这就需要维持体制可改革性,确保制度供给可以与时俱进地满足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的制度需求。维持体制可改革性的关键在于优化政治—经济生态,充分发挥政治家(政治领域企业家)在推动改革中的源动力作用。同时,要推动创新导向型改革,释放企业家的创新活力。

  四是塑造有效政府,依靠有为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持久战战略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推动制度创新或维持体制可改革性,还是以解决结构性矛盾为目标实施调整与调控,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需要有为干部,都有赖于各级干部的信念、智慧、担当和作为。

  五是要有全球视野。持久战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个适宜的国际环境。这需要继续利用全球化的力量发挥比较优势并维持体制可改革性;需要妥善处理大国关系,避免受到“修昔底德陷阱”阴影的影响;需要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并以此实现中国经济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的增长。

  

  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三大抓手推动创新驱动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持久战的“胜利之本”。要激发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核心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经济体制,就在于形成创新导向型的经济结构,使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这种经济生态中持续地保持创新的活力和能力。构建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重塑创新导向型的社会报酬结构,即有利于企业家才能、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配置到生产性活动的社会报酬结构。当前我们存在着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非生产性活动或分配性活动提供的收益远远高于生产性活动,导致创新要素“脱实向虚”。为此,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再平衡,需要抑制资产泡沫。

  

  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其次,保持较强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根本性创新最可靠的来源在于那些新的、充满活力的企业,它们没有保持现有地位的既得利益。维持一定的企业纵向流动性,既有利于激励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创新,也有利于摆脱“旧知识的负担”,使已成功的企业具有持续创新的压力。中国的大国特征在维持企业纵向流动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仍需要通过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立的门槛,需要反垄断,需要建立创新导向型金融体系。

  

  中国企业要慢慢成长、纵向流动

  最后,建立市场友好型国有经济或使国有资本具有“亲市场性”。这既需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总体规模意义上的收缩,需要建立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也需要加快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民智库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