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2017年01月24日 15:37:41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出自西晋作家陆机的《文赋》。在论及艺术构思时,陆机一方面主张“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即务去陈言,开启未述之旨,谢去已用之意;另一方面,陆机又强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即作家要体察万物,转瞬之间将古今四海所有之物罗致笔端。

  陆机这种观念主要继承于庄子和司马相如。《庄子·在宥》说:“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认为人心的活动十分迅捷,片刻之间就能遍及四海之外。《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向友人谈到自己创作经验时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所谓“赋之迹”,指作品犹如织锦和乐曲,文辞华美,悦耳动听,这是很容易被感知的。“赋家之心”则是作者对宇宙万物、人世百态的体悟。从司马相如的论述来看,优秀作品离不开恰当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但作品不朽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作家深厚知识经验的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责任编辑:韩静]